老年精神音乐学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

作者:罗小平    来源:星海音乐学院    更新:2013-09-15 17:19    浏览量:0

老年精神音乐学(Psychogeromusicology)是本世纪兴起的新兴科学。随着全球相当一部份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 其学科的意义和价值日显重要。该学科研究音乐对老年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的影响,探索音乐如何提高和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保持和发展老年人的音乐能力和其它认知能力。这是一门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具备发展潜力和探究空间的新学科。

第一节老年精神音乐学产生的背景

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需求

1、全球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对策

21世纪全球面临的两大战略性问题,一是科学、持续发展观在各国的实施,二是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能否获得妥善解决。目前,世界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和地区已达到72个。可见,人口老龄化的现状既是本世纪人类发展的特征,也是全球需要面对的全局性问题。因此,世界卫生组织于1999年提出“积极老龄化”的概念,并于2002年纳入第二届老龄大会的宣言中。积极老龄化(Active ageing)“是指人们进入老年时,为了提高生命、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机会的过程。它让人们以积极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认识自己的体力、社会以及精神方面的潜能,并按照自己的需求、愿望和能力去积极参与社会,而且社会要以最积极的行动,给他们充分的保护、保障和照料。”(《秋光》2008年第1期,第5页。)

各国政府对于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不同程度上采取了积极应对的措施。在最早进入老龄化的欧洲发达国家以65岁以上的老人与15岁到64岁人口数量之比来计算,瑞典是欧洲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这一比例达到27.1%;预计到2020年,欧洲大部分国家的这一指数将超过30%,其中瑞典仍将保持第一,为37.5%;意大利排名第二,为37.4%;芬兰排名第三,为36.5%。欧洲人平均寿命长,使欧洲国家老龄化程度偏高,如西班牙平均年龄为82.31岁,意大利为79.12岁,法国为78.89岁。长寿国家意大利全国人口为5700多万,其中6岁以下与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在1:3—1:4之间。最近10年间,百岁以上老人数量翻了一倍。(世界人口老龄化文章)再看美国户口普查局的统计显示,1950年60岁以上的人口为1800多万,到了2000年增长为3700多万,到2010年65岁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3%。随着全球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各国政府都制定了各种对策来应对老年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如有的国家推延退休年龄使就业人口增加,养老人口减少。有的国家改革养老保险制度,增加养老金的缴纳。有的国家提出多种养老模式以便利老年人的生活。有的国家通过移民政策改变人口年龄比例的结构等。(补充)

在21世纪,日本成为亚洲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2003年日本65岁以上的老人已占总人口数的18.5%。我国和新加坡也步入了亚洲老龄化国家的行列,(世界人口老龄化文章)我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发布的信息指出:到2009年为止全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到1.64亿,占总人口的12.5 %。其中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899万。(中国新闻网2010年7月13日)

2、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策略

如何应对日趋严重的老龄化社会,如何让“积极老龄化”的理念在中国获得具体的实施,这是中国政府面临的重大考验。其实,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从古至今都有敬老崇文的礼仪和逐步完善的养老制度。孔子提倡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敬老观念,已渗入民族意识的深层结构。据《礼记.王制》记载,中华民族远古部落的敬老礼仪已体现为:“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汉、唐、宋、明各朝代都有一系列养老、敬老的优抚政策和制度。到了清代康乾年间最有影响的是“千叟宴”,史载康熙六十岁寿辰在畅春园举行的汉宴,参加者达三千多人,八九十岁以上的都有五百多人,佳肴盛宴,空前热烈。(秋光2008、1、41-43页。)

近年来,针对我国存在的:“高速、高龄、基数大、差异大、社区养老社会化水平低,自我养老和社会化养老意识低的现状”各级政府从制度和法律层面推进积极老龄化的进程,建立老年维权、保障、服务与文化教育体系,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据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发布的《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展示:2009年中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达到2.35亿人,比2008年增长了7.3%;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总收入11477亿元,同比增加了17.8%。总支出8989亿元,同比增加了21.6%。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福利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现有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8060个。(中国新闻网)据新华网(北京2009年10月28日电记者卫敏丽)记者28日从此间举行的全国先进老年大学、先进老年教育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了解到,自从1983年山东济南创办第一所老年大学以来,中国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已发展到4万多所,在校学员430多万人。 此外,参加远程教育的老年人也有130多万人次。中国老年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多学科、多功能、开放式的教育体系。

积极老龄化的三个支柱是健康、参与和保障,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的音乐在给予老年人健康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利于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和文化教育活动方面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在全球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趋势中,研究音乐与老年人关系的老年精神音乐学的出现,可以说是时势的需要,社会的需要,21世纪人类的需要。

二、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产物

自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认知精神的复苏,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和语言学等邻近科学的发展,人工智能的探索对认知心理学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认知革命对音乐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的促进显而易见,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两个学科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1、 音乐心理学开始关注老年群体

随着音响工业的发展,实验室音响刺激的丰富性和可控性,都有利于音乐感知和认知的研究。老年人口不断增长形成的社会发展趋势,引起了多学科的关注。原本对老年群体不感兴趣的音乐心理学家、音乐教育工作者、音乐治疗专家开始把注意力转向老年人。开始探究音乐与老年群体生活质量的关系,音乐能否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分析音乐实践活动对其能力的保持和发展的作用等。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已经出现对老年群体音乐感知、认知、记忆、运动能力的研究,对音乐与老年人情绪以及脑功能发展的探索。21世纪初,欧洲、美洲和亚洲的音乐心理学家对此进行研究的兴趣越来越强,有质量的论文纷呈叠出。

2、老年心理学开始关注音乐对老年人生理、心理的影响

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展现了音乐对人类在知、情、意心理活动中的独特作用。从音乐与认知的角度分析,音乐运动的基质与宇宙运动、人类社会运动的基质有着内在的联系,音乐对客观世界的整体对应,对主体世界的深刻表现,使人可以完整深入地把握人类的内外世界。音乐智能作为一种特殊的能力是多元智能结构的一种,音乐实践对多元智能的协调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与此同时,脑神经科学的研究也在不断地证明音乐实践对大脑塑造和改造的作用。

音乐调节情绪、促进道德感和美感发展的体验,是心理学家和音乐治疗专家关注较多的领域,亦是无数音乐工作者和音乐爱好者的切实体会。音乐可以诱导积极情绪的释放,减弱消极情绪的强度,使之获得宣泄并转化为积极情绪。音乐还可以调节主体情绪的力度、程度和长度,使之趋于平衡,适合人体的健康。音乐还具有丰富人们情绪体验,加强心理承受力的作用。音乐可以增强人们的美感,并通过与非音乐因素的结合,提升人们的道德感和使命感,使人完成由美成善的升华过程。

音乐有利于意志力的培养,可以从壮美风格的音乐给人力量、予人勇气的音乐欣赏实践中体会,亦可以从音乐表演和创作的实践中,对创造者意志的锻炼中,获得大量实例。(罗、黄《音乐心理学》)

音乐对人类知、情、意心理活动的影响及两者的互动,在老年群体中同样适用。音乐的认知、信息加工、思维,音乐对老年人情绪的作用等论题,同样触发了老年心理学家的研究兴趣。在国外心理学杂志和研究论著中,我们可以搜寻到不少研究音乐与老年人关系的文章。如在《心理学与老年人》杂志上,Andrews,M.W.,Dowling,W.J.等人于1998年发表的《青年、中年、老年音乐家与非音乐家对速度和慢速熟悉旋律的辨析》、Halpern,A.R,Bartlett,J.C.,等于1995年发表的《老年人与音乐移调认知的经验》。在《老年人心理学手册》上也有研究老年人与记忆的论文。在《老年教育学》中刊载了老年人与音乐关系的论述。在《老年人与认知加工》期刊上发表了《流体与晶体理论与老年时期认知心理学观念的关系》。

音乐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的迅速发展与关注论域的接近,促进了这两个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并催生了一门新兴的学科——老年精神音乐学。

第二节 老年精神音乐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和范围

1、研究对象

老年精神音乐学主要研究音乐与老年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的互动关系。该学科一方面研究老年人在音乐行为中的心理特征、认知过程以及音乐能力的衰退、保持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关注音乐对老年人精神生活、心理动态的影响,对老年群体生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的作用。

研究范围

据国外相关研究文献涉及的范围有老年人在音乐行为中的记忆、感知和认知的研究;音乐欣赏中情绪体验的反应;音乐能力的衰退和补偿,保持和发展。音乐能力对其它能力的迁移和影响。音乐对老年群体生理、心理和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对老年人情绪的调节、平衡。音乐对老年人大脑作用的神经生理学基础等。此外,还有跨文化的比较和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不同地域、民族的群体与个性的差异等。

(1)音乐行为中的记忆、感知和认知

在Andrea R.Halpern 和James C.Bartlett有关老年人音乐记忆的综述中,就谈到在他们有关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任务的测试中,有些方面会呈现与年龄相关的情况。而在有些测量项目中,音乐经验的影响大于年龄的影响,在有些项目中年龄的差异不影响记忆的水平。如在辨别熟悉旋律在节奏、音调轮廓和调式变化的测试中,音乐经验的影响则大于年龄的影响。而在音色变化的测试和快速音流的认知方面则会显示年龄的影响大于经验的积累。(补充)

(2)音乐欣赏中情绪的体验

A. Gabrielsson《老年人回忆与音乐相关的强烈体验》一文中,研究者介绍了他们进行的对老年人强烈的音乐体验的调查(SEM)内容涉及广泛全面的描述系统。该系统包括七个方面:一般特性、生理反应和行为、知觉、认知、感觉和情绪、存在与先验、个性与社会。研究者认为根据前人的研究,证实音乐可诱发人类情绪的高峰体验。此项研究的目的在于获得生理、知觉、认知、情绪诸因素详尽具体的描述细节,探究各因素的关系和权重。研究者还希望通过该研究揭示音乐元素如何影响强烈的音乐体验,哪些因素会产生反应以及引发体验的具体情境。

七个方面的描述内容具体分类如下:

A)   一般特性

1.1  独特、奇异、难以置信。

1.2  难以描述。

B)  生理反应

2.1  生理的反应

2.2  行为

2.3  身体反应

C)  知觉

3.1  听觉

3.2  视觉

3.3  触觉

3.4  运动觉

3.5  其它感觉

3.6  联觉

3.7  强烈的知觉

3.8  音乐知觉——认知

D)  认知

4.1  态度变化

4.2  身体、时空的变化体验

4.3  失去控制

4.4  对音乐的态度变化

4.5  思维、记忆

4.6  想象

4.7  音乐认知——情绪

E)  情感——情绪

5.1  强烈的情绪

5.2  积极的情绪

5.3  否定的情绪

5.4  不同的情绪

F)  存在与先验

6.1   存在与生命的意义

6.2   先验的状态

6.3   宗教的体验

G)   个性与社会方面

7.1   新的见识与可能性

7.2   音乐:新的兴趣和可能性

7.3   同一态的确定

7.4   共同的情感

联系被试者的报告,各方面的具体表现为:

B)有关生理反应的现象为哭泣、战栗、心率改变等,行为反应为唱歌、手舞足蹈、身体动作等,还会产生失重、飘浮、忘我的状态。

C)在感知觉的感受中,包括对音色、音强、音响的听觉,对环境的印象,对演奏家形象和行为的视觉,肌肉的紧张和松弛产生的运动觉,视听色彩联想的联觉以及对各种乐器、音乐形态的认知等。

D)认知态度变化是指对音乐的接受、吸收。失控的描述谈到被音乐抓住、击溃、完全沉浸于音乐情态中失去自我。对音乐态度变化的现象多为在欣赏中与音乐融为一体。

E)情感与情绪方面,积极情绪的表露为平和、温暖、愉悦、欢乐、得意、陶醉等。否定情绪的出现为伤心、难过、恐惧等,此外还有不同情绪的对照。

F)存在与先验包括生活意义与存在,宇宙或其它世界的体检,灵魂的安宁、与神的相遇以及宗教的体验等。

G)个性与社会方面体现为对内心深处的触及,情感的解脱与净化,新希望的浮现。对不同类型的音乐、作曲家、演奏家的不同兴趣,学习音乐的要求等。

在听音乐中获得的SEM报告占总体的90%,被试的报告谈到积极情绪体验的占60%。

在Blood和Zatorre的论文中,指出音乐可引发欣赏者和参与者强列的满足感和假想,从而刺激内在的奖赏系统,对心理的安宁和生理的放松有重要作用。

(3)音乐能力的保持、发展和迁移

专家认为专业能力的发展是依赖晶体智力的,而晶体智力不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衰退,它与文化背景知识相关,通过生活经验和教育获得,晶体智力的增长,可以弥补流体智力下降的影响。在音乐能力上,与流体智力相关的音乐要素感知能力、把握音高轮廓的抽象能力与分析快速音流的概括力有所衰退,迅速获得新模式的反应减慢,对节拍判断精确度不够,对多种信息源的注意分配有困难等。从生理机制分析,这与老年人大脑多巴胺的分泌与人体生物钟的变化相关。但是老年人在音乐上与晶体智力相关的能力,受年龄影响不大。如辩别确定音程和把握音乐结构的能力,与音乐专业知识相关的感受力等。专家还提出由于人们的晶体智力可随着年龄增长发展,当某种测试的操作方法对年长者不利时,他们会用其它方法予以替代,从而达到与年青人效果相同的结果。

所有的研究者一致认为,音乐的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可以补偿由于年龄增长造成的能力衰减。长期有效的音乐实践和经验积累能让不少老年音乐家超越一般认知能力衰微的局限,利用丰富的信息冗余度,使自己在高龄状态下,仍能保持高水平的演奏质量,在中外音乐史上这种实例是屡见不鲜的。如波兰钢琴大师阿图尔.鲁宾斯坦在80多岁时还能在演奏会上一口气弹三首贝多芬奏鸣曲,89岁才告别舞台。著名指挥家马革顺88岁还在音乐会上指挥了八首合唱,小提琴之王海菲兹在70岁的音乐会上仍然有新作奉献,我国著名音乐学家赵宋光先生年近80思维之敏捷、头脑之清晰尤胜于年轻人。

既然老年音乐家的才能可以保持,一般老年人的音乐能力有发展的余地吗?退休后学习音乐的可能性存在吗?与此相关的研究,肯定了老年人具有音乐实践的能力,甚至在演奏、演唱、欣赏和创作上创造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

如日本心理学家Toshio Iritani从1993年61岁时开始学钢琴,学习5年后可以达到演奏贝多芬《热情奏鸣曲》、肖邦夜曲的水平。Eberly的研究证实了,老年人只要有兴趣学钢琴,在60岁至84岁之间都可以获得成功。我们课题组在广州市老干大学钢琴集体课学员中的研究,也证实了老年人音乐能力能够保持和发展。

老年人音乐能力的发展还具有迁移到其它学科能力的可能,这在《神经科学和音乐》一书中,William等人的论文《音乐课对言语中领会其韵律的效应》指出通过实验证实音乐训练具有影响言语感知能力的迁移作用,受过音乐训练的被试者比没有经过音乐训练的被试可以较好地从言语中抽取韵律学的信息。这种能力的迁移同样适合老年人,在我们的相关实验中已得到证实。

(4)音乐对老年群体生理、心理和生活质量的积极影响

在音乐心理学研究成果中,证实了音乐对人类生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如一些研究者论证了音乐具有提高免疫功能的效果。心理学家Parr的实验测量了钢琴家在弹奏情绪激奋的练习曲后,前臂和心脏的运动量和快速步行的活动量相等。有一些研究进一步证实了音乐对老龄化人群生理保健的影响。如Zelazny的实验就证实了通过4周的键盘乐器练习,关节不适的老年人在手指运动的范围、力量和灵敏性等方面都有所改善。瑞典的研究者对13000成年人进行了8年的追踪调查,发现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如读书、唱歌、演奏乐器的人群死亡率较低。

音乐对人类情绪、情感调节的普适性功能,对老年人更为适用。老年人进入退休的悠闲状态,既免却了工作时的劳累和紧张烦燥心态,又可能因脱离主流社会而感到失落,减少与他人的接触感到孤独,身心机动衰退感到惆怅,接近生命的终结感到恐惧。这些失落感、孤独感、惆怅感和恐惧感使老年人不同程序存在心理障碍。欣赏音乐、参与音乐表演和创造活动,可以使老年人在音乐丰富的情态中获得心灵的慰藉;在参与音乐活动中与人群交流、置身于社会得到认同;音乐能力的保持与发展使他们再次体验成功的满足和潜能转化为显能的喜悦;在音乐中精神的升华、灵魂的净化使各种消极的情绪逐渐削弱。

音乐还有助于老年人融入社会的人际交往与沟通。在Coffman和 Adamek的调研中,由年长市民组成的管乐队绝大多数参与者都认为音乐活动与他们的社会化有本质的联系。他们认为这种社会化的音乐活动在提高生活质量中的作用,不亚于家庭关系、身体健康等因素。

因此,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认为音乐在他们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他们与音乐已结下了毕生之缘。如笔者在《广东省政协联谊会合唱团》队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每天听音乐的占56%,每周听一两次的占36%;参加合唱团1至3年的占64%,4至8年的24%。以5级量表测量认为音乐在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占48%,比较重要的占36%。

(5)神经生理学基础

有关老年精神音乐学的神经生理学研究涉及音乐实践的神经生理机制,当前神经科学的研究认同,人类一生的音乐活动对大脑的构建与发展具有广泛的效用。不仅早期的音乐教育可以有利于大脑的塑造和重构,成年人的大脑也可以由其一生的音乐经验被重塑。当前的神经意象方法说明一个人在聆听、演奏、演唱音乐作品或想象音乐时,会在大脑许多区域形成复杂和广泛的活动。各种不同的活动模式,不同程度地会影响大脑存在的状态。

(6)跨文化比较与个性差异研究

在A.J.Cohen的《音乐心理学和老龄化时期的到来:老年精神音乐学》一文中,作者提到不同民族、国家的老年人音乐选择的趣味有所不同。如斯堪地那维亚的老年人年轻时多欣赏古典音乐,德国的老年人年轻时接触民族音乐更多,加拿大的老年人青年时代喜欢听美国的流行音乐,这种差异也会影响到老年期的音乐审美趣味。

再如人口统计学变量的个体差异和人格内外倾向的不同都会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的体验,在研究群体幸福感时也不能忽略个性差异因素。

3、研究方法

根据莫雷的方法体系与黄虹依此提出的音乐心理学三大类方法,目前国外的研究运用的方法可分为质的研究与定性研究两大类,思辨的研究很少见。

(1)质的研究

①  观察法

在SEM的研究中,就运用了自我观察法,通过被试自我陈述的内省报告及少量访谈来获得分析数据。研究者要求被试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曾经获得的强烈的音乐体验和通过细节的描绘来体现其反应。

② 个案法

前述日本音乐心理学家Toshio Iritani的论文《晚年学习弹钢琴:一种聚焦于钢琴的个人观点》,就是通过自己学习钢琴的个案剖析老年人学习钢琴有别于儿童的心理规律,并提出适合于老年人学习音乐的有效方法。

③ 访谈法

在国外的研究中,访谈法往往作为问卷调查的一种辅助性手段。在大量问卷调查后,会选择一些被试作进一步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访谈,作为问卷结果的定性补充。

(2)定量研究

①  问卷法

在加拿大心理学家Annabel Cohen等人的论文《音乐对长者的重要性》就是选取了320位从69岁—100岁的老年人,以电话与面谈的问卷形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0%的长者每周听两次音乐,而每天欣赏音乐的老年人高达70%。

② 测量法

在与音乐能力相关的研究中,研究者多采用测量法。如Herbert Bruhn 的论文《老年人群的音乐发展》在分析了老年人在听、唱、运动技巧、记忆、节奏、表演与欣赏诸方面的能力状态时,就介绍了一批研究者通过测量法获得的大量结果。

③ 实验法

VanderArk,S等人的研究《音乐参与在老年人生活质量中的效应》就是采用实验法,在私人疗养院中给60—95岁老年人,安排每周两次45分钟的音乐活动,唱熟悉的歌、用节奏乐器进行简单的伴奏。另一个疗养院的同龄老人作为对照组,没有开展此类的音乐活动。实验持续5个星期后,有音乐活动的被试表示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亲近音乐的态度、音乐能力的自我评价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增进。

第三节  本书研究内容、方法及特色

一、框架及内容

绪论由罗小平教授撰稿,阐明了“老年精神音乐学”——一门研究音乐在老年人身心健康、社会生活中影响的新兴学科产生的背景,指出了音乐在社会积极老龄化事业中不可替代的优势。该章还具体分析了老年精神音乐学研究的范围与方法,并提供了与之相关的国外研究例证。最后,作者还介绍了这本书的研究内容和特色。

本书的第一章至第五章将围绕绪论中介绍的老年精神音乐学的研究范围,结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和老年群体进行探究。

作者认为出现于21世纪初的老年精神音乐学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新兴学科,与此相关的大量研究文献,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早已源源不绝地涌现,尤其是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探索音乐对人类的积极影响、对人身心健康作用的成果是非常丰富的。在本书的第一章《中国文化传统中的老年音乐保健》中就论及这个问题。

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副教授余瑾博士撰写的这一章,首先从史的角度,梳理了中国文化传统中音乐保健以及老年人音乐保健的渊源和来龙去脉。分别论述了从远古、先秦至清代及近现代音乐保健的概况和特征。继尔,作者又详尽地介绍了儒家、道家、医家和音乐家等各家对音乐保健作用的观点,并具体分析了欧阳修“宫声数引以治幽忧之疾”和辽国医生“征鼓痛击泻热毒”治疗宰相夫人的病例。在该章的第三节中,作者还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心身一元的整体观为指导思想,把调节人体内在的心身调控能力——生命力作为保健养生的核心,详细阐述了音乐如何通过对心身一元的生命体——“神-气-形”的三角结构--精神心理---形体经络----气血的调节达到增强人体自我康复能力(生命力)的作用。

从历史回到现实,当代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基础在于身心的健康。音乐对老年人生理、心理的影响究竟有多大?这是本书必须涉及的问题,也是老年精神音乐学经常关注的论域。本书的第二章《音乐与老年人的保健、治疗和护理》就是与此相关的研究。这一章由我国著名的康复专家、世界卫生组织康复合作中心主任卓大宏教授主笔。作者在书中第一节首先介绍了当代老年保健的新观念和功能,他指出世界卫生组织自世纪之交就提出了“健康老龄”(healthy aging)的目标和要求。即“寿而康”。其次,就是重视保持和开发老年人的心智能力。使之从“老有所学”进而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用”、“老有贡献”。再者就是提倡通过社会文化艺术活动,促进老年人养生保健。接着作者提出了从保健的角度看,音乐对人类身心有:激发生存意志,增强生存活力;减消精神压力,促进身心松弛;抚慰受伤心灵,恢复心理平衡等十大保健功能。在本书的第二节作者则非常具体地论述了音乐对老年人心血管、骨关节的保健治疗作用和健脑益智的作用,细致地解释了保健音乐的使用方法,为老年人如何运用音乐进行保健和治疗提供了切实的理论依据和有效的应用措施。

音乐及其它艺术对人类潜移默化的影响更重要的在于深入触及人类的心灵,音乐对老年人精神生活的作用,具有不能替代的独特性。在国外老年精神音乐学的研究成果中,这一论题亦是专家们常常讨论的热门话题。本书的第三章《音乐与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就是对此问题的本土化研究。该章由哲学教授王少明和心理学硕士研究生陈蔓琳分别从思辨的角度和实证的层面,来剖析音乐与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关系。在第一节《音乐与老年人的心理生活》中,作者以哲学的高度、雄辩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分析音乐对老年人的认知、意志、情绪心理的积极作用。其中不乏哲理性的语录如“死亡是向更高级的生命形态的回归”等。在第二节《音乐与老年人的智性生活》中,作者从音乐与老年人的知识生活、智力培养、智慧启迪三个方面来解读音乐对老年人智性生活的影响。在第三节《音乐与老年人的审美情感生活》中,作者从快感和快乐感两个层面来分析音乐的作用,并明确指出音乐可以使人获得自然审美快乐感与文化审美快乐感的理智感和满足感。

在第四节《音乐与老年人的道德生活》中,作者从公德和私德两个角度去阐明音乐对人们这两方面道德感的影响。如果说作者在第五节《音乐与老年人的幸福感》中,是从灵魂的层面去分析音乐如何影响老年人对幸福的丰富体验,从而超越死的恐惧、获得对万物大爱的境界,进入宇宙结构预定和谐的天地。那么陈蔓琳的第六节《音乐学习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SWB)的实证研究》则是以翔实的数据统计得出在各方面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学习音乐组的老年人比非音乐组的老年人幸福感正性得分高,负性得分低。学习音乐时间长的老年人幸福感明显高于没有学习音乐的老年人。以实证研究的结果支持音乐有利于老年群体主观幸福感的强化。

老年群体要达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用”目标的重要关键是能力的保持和发展。在音乐实践方面则涉及到老年人的音乐能力有无保持、发展的可能,老年人退休之后还能在音乐表演、欣赏实践中有所作为吗?如果音乐能力可以发展会迁移到其它能力,使之得以提高吗?国外老年精神音乐学的许多相关研究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在中国的老年群体中,会有相同的结论吗?本书的第四章《老年人音乐才能的保持、发展和迁移》以心理学实证研究的数据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一章由广州大学心理学副教授任杰博士、音乐心理学家罗小平教授和音乐心理学硕士霍橡楠合力完成。在第一节《音乐才能和老年人养生保健》中,霍橡楠从心理健康与德、智的关系切入,具体分析了智能、能力、音乐能力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系。在第二节《音乐听觉才能的保持和发展》中,任杰与霍橡楠根据对实验研究数据的统计分析,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证实老年人的音乐听觉能力是可以保持的,他们的音乐听觉能力随年龄而下降的现象并不是很明显的,但随学习时间的增加却可以有较为明显的提高,说明老年时期开始音乐学习可以提高老年人的音乐听觉能力,并显现其音乐听觉能力具有发展性。在第三节《音乐能力的迁移中》任杰与罗小平通过相关的系列实验证实钢琴学习使老年人在音乐才能上得到的训练与提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迁移到加工速度、工作记忆容量等一般认知能力上,对一般智力,尤其是液态智力也可能存在积极意义。

本书的第五章《音乐教育、传媒与老年人的特殊性》由王少明教授和音乐心理学硕士温亮宇撰稿。这一章研究的问题也是老年精神音乐学家们感兴趣的课题,如前述日本心理学家以自己学习钢琴的体会为据,提供了成功的个案分析就属于这一论域。在该章第一节《老年人音乐教育的特殊性》中王教授从音乐教育地位的特殊性、老年人主体的特殊性、老年人音乐教育目标的特殊性和教学内容和方式的特殊性四个方面来阐述这一论题。第二节《老年人音乐教育的调查研究》由温亮宇完成,内容包括对国外相关研究情况的调查与国内老年音乐教育实践的调查。在第三节《大众音乐传媒与老年人》中,王教授从广播音乐媒体与老年人、影视音乐媒体与老年人、网络音乐媒体与老年人三个不同视角研究传媒与老年人的关系,其中有不少精辟之见。

结语《老年精神音乐学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由罗小平完成。该章结合我们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提出一些该学科在国内应用和发展的思路,供有兴趣关注此课题的同行、专家、学者们参考,并为课题组的持续研究提出新的方向。

此书还附录有《老年人养生保健康复音乐曲目库》及CD,这些曲目的选择不是随意的拼凑,而是在研究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结构基础上精心挑选后,在中山医科大学经过临床实验获得有效数据确定下来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应用性。

二、研究方法

1、思辩

2、质化的方法

3、定量的方法

三、研究特色

1、视域广阔

本书为星海音乐学院、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四所大学横向联合完成的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基地的重点项目。所涉及的内容既有自然科学的领域,又有社会科学的领域,我们的课题在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中,探索了中国传统医学的论域、当代康复医学的发展、临床医学的治疗和护理、心理学与老年身心的关系,不仅有自己的研究结果还有相应的实证数据的论证。在社会科学的研究论题中,我们论及哲学、艺术、教育、传播等方面与老年人相关的论题并均有独特的见解。从该课题涉及的多方面的研究,的确具有视域的广阔性。

2、作者队伍知识结构多元化

本书作者队伍既有从事音乐心理学和音乐美学研究的音乐学家,研究哲学、美学的哲学家,又有世界知名的康复医疗专家、在中医界成果显著的年轻中医教授和长期进行护理工作的护理专家,还有专门研究心理学的博士。知识结构覆盖音乐学、美学、哲学、中西医学、临床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并形成不同学科在不同层面、或在相同聚焦下的交融。

3、开拓性、前沿性与本土化

老年精神音乐学是21世纪在国外兴起的新兴学科,本课题的主持人罗小平教授于2006年在国内率先介绍这一学科的研究成果并于2008年组织团队对该学科进行本土化的跨学科研究。这在我国尚无先例,具有一定的开拓性与开创性。本课题的研究属于新世纪的新兴学科,而且研究的起始时间与国外学科兴起的时间差距不大,应有一定的前沿性。本课题的研究充分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与传统医学的观念,在中国本土环境以中国老年人为研究对象使成果具有鲜明的本土化特色,同时可以给国外的同行提供跨文化的比较与参照。

4、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既有理论性的拓展,还有应用性的实证结论和可操作的方法,如第二章的作者一方面以当代老年人保健的新观念作为著述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又有大量可操作的音乐保健和治疗的方法提供给读者,使之在实践应用中行之有效。第三、四、五章都是既有从理论高度和深度对相关论题的思索,又有具体的实证研究的方案与结论可资参照。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