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声部合唱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影响

作者:张勇    来源:网络    更新:2018-01-03 13:53    浏览量:0


    作者:张勇 宋世震 薛春艳 胥远帆 

   <<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 2008年14卷3期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声部合唱干预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影响方法 对具有典型情感障碍、认知障碍和人格障碍问题的8名在校大学生,在西方成熟的团体音乐治疗理论的基础上,采用多声部无伴奏合唱方法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进行干预实验。观察28 d,跟踪走访3 mo。于干预前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其进行心理测评和跟踪评估。 结果 症状自评量表评分,干预后入组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总分、躯体化、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睡眠及饮食因子分均较干预前有显著性下降(P均<0.01)。治疗结束时,被试总结发言均表达出了参加活动后不同人际交往障碍的改善状况。跟踪走访3 mo被试人际交往障碍较干预前有显著改善。 结论 多声部无伴奏合唱法能显著改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

【关键词】  多声部合唱;人际交往障碍;音乐治疗;接受式音乐治疗

  Effects of multipart chorus 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disorder in college students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multipart chorus 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disorder(ICD) in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Intrevention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on effects of multipart chorus on the ICD in college students in 8 students with affective,cognitive and personality disorder based on West fullgrown group musical treatment, observed for 28 days and followed up for 3 months. Psychomeasurements and followup evaluation were conducted with the 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SCL90, scores of the ICD, total, somatization, depression, anxiety, paranoia, psychotic, sleep and eating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after than before intervention(all P<0.01). After intervention,all students presented improvements of different ICDs via intervention. Three month followup showed that ICDs ha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compared with preintervention. Comclusion  Multipart chorus without accopanyment could siginificantly improve the ICDs and other psychoproblems.

  【Keywords】 Multipart chorus;the ICD;music therapy;receptive music therapy

    有关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调查显示,人际交往障碍已成为大学生最为突出的心理问题,其主要表现在情感障碍、认知障碍和人格障碍。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心理音乐治疗理论中,常通过歌曲讨论的音乐治疗方法对患者在认知层面进行干预,引导患者对歌曲内容、音乐旋律体验进行讨论,发掘其潜意识的情感矛盾,以达到改变其错误认知的目的,从而促进人格体系的正常发展[1]。为此,我们采用多声部无伴奏合唱的方法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者进行了相关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们通过学校下属学院的思想政治辅导员分别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798名在校大学生中,经测试,筛选出具有典型情感障碍、认知障碍和人格障碍问题的8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4名,女生4名;年龄19 a~23 a。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为了便于观察被试的肢体、表情等指标变化,在被试人员数量的选择上,我们沿用了西方成熟的团体音乐治疗理论中主张的8~12人的规模。首先让8名被试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高低声部(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映射出其不同的心理反应)。然后,集中被试对其进行胸腹式呼吸方法和基本发声方法的训练,为下一步的学唱奠定基础。其次,依据被试选择的四个不同的声部(女高、女低、男高、男低),两人分为一小组开始单独学唱单个声部(其中我们对个别高音唱不上去的旋律音符,在不影响整体和声框架下,进行了必要的改动)。学唱中由于被试心理或情绪的障碍等因素,出现对歌词或较难唱的旋律部分,产生不正确的理解或产生认识误区。这时,通过小组讨论,辅导老师与其他成员及时对被试不正常的思维进行澄清和纠正。接下来,当各小组基本掌握了所演唱的声部后,在合唱进入到关键的声部组合阶段之前,先让被试分别介绍自己的姓名、年龄、专业以及个人的优缺点,要求每个人尽量记住他人的情况,而后,让被试对象逐一说出其他7名学生的基本情况(目的是促进彼此的了解,建立相互信任的基础)。最后进入实施合唱排练。随着被试对所选单声部的了解、认识和掌握,以及对合唱曲目产生的喜爱和情感认同,反映出其深层次的情感需要、认知程度和人格结构特质,再通过对歌曲的讨论、分析为被试提供有力的心理支持,帮助被试自我走出存在的心理误区。整个实验活动安排在12∶30~14:00的午休时间,室内温度平均为31 ℃。前后持续28 d。跟踪走访3 mo。

  1.2.2 治疗歌曲 

  选用珠江120型钢琴为教唱工具。选取国内著名作曲家、湖北省歌舞剧院国家一级指挥王秀峰老师创作的一首旋律优美动听的民族歌曲《灯与星》为多声部无伴奏合唱歌曲。

 

  1.2.3 评定工具 

  于治疗前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评入组学生的人际交往及其心理健康状况,并对测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测评结果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入组学生治疗前后SCL90测评结果比较,见表1。表1  治疗前后SCL90测评结果比较(略)

    表1显示,SCL90测评,治疗后入组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总分、躯体化、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睡眠及饮食因子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下降(P均<0.01)。

  2.2 临床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通过观察发现,不同阶段被试都有积极的变化。治疗结束时,被试总结发言均表达出了参加活动后不同人际交往障碍的改善状况。跟踪走访3 mo中,从被试和被试所在学院的辅导员处了解到,被试人际交往障碍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  

  3 讨论

    关于歌唱方法音乐治疗的应用,早在5000年前,埃及的长老就把歌唱作为心灵的药物来使用,通常他们把歌曲治疗作为医学活动的一部分(Feder和Feder,1981)。在我国,著名钢琴演奏家、指挥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播艺术团国家一级指挥腾失初,也曾阐述过这样一个观点:很多无伴奏混声合唱,除了和谐之美,歌唱本身也有益于健康,合理地运用气息会不断地增加肺活量,吐故纳新,是一种很好的运动。就像倾诉和哭泣一样,放声地歌唱也是一种在释放情感、情绪的过程中解脱自我的过程,而且是一种积极的宣泄,一切烦恼随着歌声烟消云散,换来的是心理上的放松。同时由于合唱很多是需要背谱的,有些曲子还要用外文或方言来演唱,无形中会学到很多知识、锻炼记忆力,并且提高对细微差别的敏感程度,控制音准、音色及强弱变化,加强与周围其他人声音的配合,使人的身心全方位地得到锻炼[2]。在《音乐欣赏心理分析》一书中,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张前教授也曾明确提出过音乐作品结构的声(音、形)、情、(情、神情、情景)、意(意境)与欣赏心理中的音响感知、感情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之间的对应关系。人们在合唱活动中已经证实,由单纯富有磁性的人声所构成的丰厚而饱满的和声对人的情绪影响非同寻常,常常给人的心灵带来无可抗拒的感动和震撼,从而影响人们的认知观念,促进其人格体系的完善[3]。

    迄今,国内外研究应用歌曲讨论方法进行的音乐治疗中,尚未发现运用多声部无伴奏合唱的方法治疗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有关数据报导。传统的歌曲讨论方法临床应用中,多用于精神病人护理、临终关怀、老年关爱、儿童智障康复、个体心理辅导等领域,不主张用多声部合唱对患者进行治疗。比如奥尔夫音乐治疗针对儿童的歌曲辅导治疗、20世纪70年代美国产生的恢复脑损伤者语言功能的音乐治疗方法“MIT”等理论

    传统的多声部无伴奏合唱注重的是通过训练达到的听觉和视觉艺术效果,而我们设计的整个实验过程,是在保证基本的合唱效果基础上,特别强调借助于无伴奏合唱形式,通过演唱人员之间,指导老师与演唱成员间的互动、交流,来起到心理团体辅导的作用。被试从单声部的学习、训练到多声部的组合演唱过程,实际上是完成从被试个体情感、认知的自我认同的基础上,在不失自我的同时,引导其实现经历和他(她)人相处的磨合,体会如何在集体的氛围里学会相互协作、默契配合,从而感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出被试的团队合作意识。整个活动完全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来完成的。

    大学生处于青年发育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人际交往的需要较为强烈,当交往过程顺利时,则会表现出心情舒畅、有益于身心健康;当交往受挫时,常表现出心情郁闷,甚至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调查表明[1],人际交往障碍已成为大学生最为突出的心理问题。本研究采用多声部无伴奏合唱法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者进行了干预性研究,结果显示,SCL90测评,治疗后入组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总分、躯体化、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睡眠及饮食因子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下降(P均<0.01)。治疗结束时,被试总结发言均表达出了参加活动后不同人际交往障碍的改善状况。跟踪走访3 mo被试人际交往障碍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表明多声部无伴奏合唱法能显著改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但由于该治疗对被试者有一定的要求,患有严重抑郁症、焦虑症、神经症、恐怖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患者及五音不全者(唱歌没有音准概念)等学生群体不适宜应用。

参考文献
    [1]高天著.音乐治疗导论[M].北京:军事医学出版社,2006:26~29

  [2]腾矢初.穿越艺术[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11

  [3]邱鸿钟.音乐的精神分析[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2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