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从不曾失去力量

作者:    来源:海南日报    更新:2010-12-28 15:15    浏览量:0
冷静的研究者、热情的歌迷”《地下乡愁蓝调》的作者、台湾作家马世芳如此形容张铁志,这似乎是对张铁志“多重身份”最贴切的概括和描述。身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候选人,张铁志主攻的方向是政治经济学,但两岸文艺青年对他的认知、熟悉和喜爱,还是缘于他的音乐评论。

早在2004年,张铁志就在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著作《声音与愤怒》,这本书“颠覆”了人们对于音乐评论的刻板印象和认识它巧妙地将目光瞄准了音乐与社会运动的关系。时隔六年后的2010年,张铁志带着他的第二本音乐评论作品《时代的噪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又出现在人们面前,将之前其关注的摇滚乐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在张铁志看来,时代在变,但“摇滚乐中反抗的力量从没有削弱过”。

《时代的噪音》深入检视了20世纪至今西方重要的“抗议歌手”群英谱,探索来自民间的“抵抗之声”与他们所处时代的关系,讨论音乐到底如何能产生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除此之外,本书还从音乐的侧面刻画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史:从20世纪初的美国资本主义与工运早期阶段、30~40年代的左翼运动、50年代的麦卡锡主义、60年代的反战运动和民权运动,70~80年代的经济转型和里根的新自由主义,以及90年代的“全球化/反全球化”等等。因此,可以把这本追溯音乐历史的书当作一本“音乐抗争史”来看,不管是古代,还是今天,不管是欧洲,还是美洲,音乐都以它不屈的力量和精神留下了一个个传奇的故事和动人的旋律我们不应该忘记。

在张铁志看来,整个20世纪,摇滚乐的命运一直与“抗争”有关:从20世纪初的工运歌手乔·希尔到20世纪末的反对独裁统治的PopMart巡回演唱会;从“唱人民的歌,为人民歌唱”的伍迪·格斯里,到“像一块滚石”的鲍勃·迪伦;从“掀起白色暴动的朋克”的冲击乐队到“用音乐杀死资本主义”的比利·布雷格;从“永不妥协的民歌之后”琼·贝茨到“相信民众力量的诗歌摇滚”帕蒂·史密斯……这些歌手们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经历了无数全人类共同的大事件,成就与限制,美丽与哀愁,战争与和平,发展与落后,理想与现实,抗议与忍耐,希望与失望,理性与非理性……无数的音乐人用他们的歌声来反抗一切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反抗”带来了音乐文化与社会关系牵牵绊绊的一个小小的链接这是人性的解读,也是世界文化与历史的切片。

“音乐能够改变社会吗”这是《时代的噪音》想要关注和探讨的核心话题。摇滚乐的精神中一直有一种反叛与不满的力量。摇滚歌手崔健也说过,“摇滚乐必须要以愤怒为基础”。但是,当下许多年轻人活在一个“愚乐”的世界里,理想变成了实用主义的生存观。作者说,当民歌之父伍迪·格斯里在吉他上写着“这把吉他会杀死法西斯”时,没有人比他更相信音乐的力量。但在斯普林斯汀、琼·贝茨、冲击乐队乃至U2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巨星地位、商业体制与抗议信念的矛盾和纠结、退让和妥协……

然而,音乐又确实不曾失去力量,也从不曾失去追求美好世界的理想,这是音乐最伟大的魅力,即音乐或文化作为一种感性的力量可以冲击、影响人们现有的价值与理念。因此,张铁志深信:“音乐作为‘时代的噪音’,不只是在于其提出社会议题还在于它既可以是美学上的噪音,也可以是‘异议’之声。事实上,不论是音乐的先锋性对主流美学的挑战,或者是在虚伪时刻对真诚人性的关注,本身就是一种反抗的力量。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音乐人确实意欲在他们的作品中反思时代,甚至介入历史。”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