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音乐治疗

作者:    来源:内蒙古频道    更新:2015-06-21 15:07    浏览量:0
   音乐治疗这个学科,在美国是 1940 年以后才慢慢兴起,学科很新,有些成就,但一切都还在探索中。美国音乐治疗协会(AMTA)最新的定义是这样的 (American Music Therapy Association 首页)

  “Music Therapy is the clinical and evidence-based* use of music interventions to accomplish individualized goals within a therapeutic relationship by a credentialed professional who has completed an approved music therapy program.”

  *clinical and evidence-based: 就是说所有应用这的音乐干预都是经过科学研究和临床验证的。

  这个定义在我看来还不能精透解释音乐治疗的本质,只是目前最为实用的一个妥协,不过它强调几点:

  1. 治疗关系:不是师生关系(音乐教育),也不是娱乐/被娱乐的关系(音乐表演)

  2. 治疗手段:经过临床和研究实证的音乐干预(下文解释)

  3. 治疗目的:达到个人化的治疗性目标。

  -> 个人化,意味着谁都可以被服务。可以是残障者,孤独症者,临终者,术前焦虑者,产妇,新生儿,精神病人,厌食/暴食者,甚至正常人觉得自己有点儿问题者,等等等等。

  -> 治疗性目标:所谓治疗性,就是着眼某个问题,力求解决或缓解(即“治疗”之旨)。

  个人化的治疗性目标,显然把我们可以服务的广度和深度都无限可能性化了。广大富有创意的音乐治疗师们各显神通,在很多领域均有建树。在医院,学校,老人院,监狱,精神病院,疗愈机构,社区中心......到处可见音乐治疗师的身影。因此,AMTA 出了一个 scope of practice 的文件,规范行业的操作标准,简言之,就是:

  1.确定治疗对象-2.评估-3.决定治疗目标-4.设计治疗方案和干预-5.做治疗,记录进程-6.评估,如有需要修改方案-7.重复 5 和 6-8.治疗目标达到/达不到-9.评估是否有继续治疗的必要-10.根据 9 决定怎么办

  这个文件鼓励大家从科学思考和科学方法出发,极尽创造力去探索音乐治疗的潜力,不要束缚我们实践的领域。

  美国人理解的“治疗”和中国人概念里的“治疗”有微妙的差异。引我同学 Vivian Lok 的例子:一个人心情不好,嘛都干不了,你给他一只可爱的小猫抱抱,他心情好了,高兴地该干嘛干嘛去了。这在美国人看来,足以设计一个科学实验,然后发展成一个动物治疗的干预手段。但在我们中国人眼里这也许不配称之为“治疗”。

  4.资质:在美国,只有在经过批准的学校学习,拿到行业资格证的人,才能作为音乐治疗师工作。即使在美国,有音乐治疗专业的学校也是良莠不齐,训练出来的人职业水平和素质差异之大,促使协会力推从教育到职业的各项标准。

  音乐干预

  针对治疗目标,运用一种或多种音乐元素设计的音乐活动(比如音乐聆听,歌曲讨论,音乐创作,演奏,群组音乐体验,音乐引导想象,等等)。

  音乐干预不是本来就有可以照本宣科直接用的。就像青霉素,偶然发现它的效用,经过实验研究反复测试,才把它当药用(有谬误请纠正)。这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是靠治疗师们操几把刀来实现的:1. 对音乐本身的理解,观察,运用,敏感;对乐器(包括歌唱)的熟练;要求治疗师有一定音乐素养。2.对除音乐以外各个学科(身,心,灵等层面)的知识获取和积累。3.在实践中对一个具体的人群,整合 1 和 2,设计有效的干预手段。

  治疗师的学习背景会很深地影响到其实践。音乐治疗很大部分从属心理学,因此在流派上也有很明显的分别(比如行为,精神分析/心理动力,人本,以及更新一些的神经,认知,格式塔,整合,等等)。这些流派的思想成果从高处指导干预的实验设计和评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