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入园儿童分离焦虑的音乐治疗干预研究

作者:    来源:河北大学药学院 李岩    更新:2012-06-19 13:57    浏览量:0

摘要:音乐治疗是横跨音乐学、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的交叉学科,其在调节人类情绪、保障心理健康等治疗中的优势日益明显。儿童分离焦虑是儿童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时产生的过度焦虑情绪,3岁左右新入园的儿童普遍存在分离焦虑现象。将音乐治疗用于缓解儿童入园焦虑,正是基于音乐治疗对人的情绪的积极影响以及新入园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尝试,通过精心设计的音乐治疗活动,为孩子们提供宽松和自由的环境,引导他们做出新的行为尝试和新的情感体验。在音乐治疗师的帮助下,发泄负性的情绪体验,强化儿童健康的心理体验和行为,增强正常的心理防御机制,促进正常的行为控制能力。帮助幼儿体验自我与集体的关系,培养集体归属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重塑一个能够自我控制的摆脱分离焦虑困扰的适应性强的个体,为以后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音乐治疗  分离焦虑  积极影响  干预 

进入幼儿园是儿童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孩子第一次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对他们幼小的心灵是一次挑战。由于环境的突变以及与自己的依恋对象分离会产生各种心理或生理上的不适应,面临陌生的人(包括幼儿教师及其他幼儿)、陌生的环境,心中充满紧张、不安、焦虑等种种负面情绪。3-5岁儿童在他们成长中经历着最强烈的分离焦虑。[①]3岁左右新入园幼儿普遍存在分离焦虑现象。[②][③]

近年来,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相关学科的成熟,我国开始关注儿童入园时分离焦虑行为的研究。针对幼儿如何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建议。如说教法、分散注意法,家园配合法等等。以往的这些方法,总是以分散幼儿的注意力为主,通过尽量回避幼儿与依恋对象分离的事实,而让幼儿将分离焦虑的消极情感体验暂时深埋内心。然而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这种暂时回避带给孩子的心理创伤会集聚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并一直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因此并不是一种很科学适宜的缓解儿童分离焦虑的办法。[④]

音乐治疗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是横跨音乐学、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随着当前疾病治疗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三位模式的转换,心理治疗、音乐治疗等治疗手段在调节人类情绪、保障心理健康等治疗中的优势日益明显。

将音乐治疗用于缓解儿童入园焦虑,正是基于音乐治疗对人的情绪的积极影响以及新入园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尝试。针对新入园儿童情绪特点,我们介入音乐治疗,通过精心设计的音乐治疗活动,为孩子们提供宽松和自由的环境,帮助调节幼儿的情绪,引导他们做出新的行为尝试和新的情感体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通过有计划、合理的音乐治疗活动首先帮助孩子发泄出内心由于与家人分离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而后帮助其支持和强化内心的积极的情绪力量,重塑一个能够自我控制的摆脱分离焦虑困扰的适应性强的个体。[⑤]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某高校附属幼儿园新入园小班的23名幼儿为研究对象。该班共有幼儿23名,女孩14名,男孩9名。只有一名儿童是2岁10个月,其余均为3-3.5岁之间,最大幼儿是3岁4个月。23名幼儿在入园前大部分幼儿均由父母带养,或是父母和祖父两代人共同教养。通过观察,幼儿均不同程度的存在幼儿入园焦虑情绪表现。为了记录方便,我和实验班的带班教师协商,将幼儿基本按照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为1-23号。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编号

性别

主要带养人

入园表现

1

父 母

哭闹、自言自语、不能正常进餐和午睡

2

父 母

哭闹

3

母亲  奶奶

哭闹、不能正常午睡

4

父 母

哭闹

5

母亲  奶奶

哭闹、跟人

6

奶奶  父 母

哭闹、

7

父 母 姥姥

哭闹

8

父 母

哭闹、依恋自带物

9

父 母

哭闹

10

母亲  姥姥

哭闹、跟人

11

父 母

哭闹

12

奶奶  保姆

没有明显的哭闹行为

13

母亲奶奶姥姥

哭闹、不正常进餐

14

母亲  保姆

不明显

15

母亲 姥姥

哭闹、自言自语、不能正常进餐和午睡

16

母亲

哭闹、跟人

17

父  母

没有明显的哭闹行为

18

父  母

哭闹、自言自语、不能正常进餐和午睡

19

父 母 保姆

哭闹、拒绝活动

20

父 母 爷爷

哭闹、不能午睡

21

父 母 姨妈

不明显没有明显的哭闹行为

22

父 母

哭闹、不能午睡、午餐

23

母亲  姥姥

哭闹、自言自语、不能正常进餐和午睡

二、研究目的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就是将音乐治疗作为缓解新入园儿童分离焦虑的措施,研究新入园儿童的分离焦虑行为发展变化过程,探索适合幼儿身心特点、干预效果明显、可操作性强的缓解分离焦虑的措施,帮助新入园的儿童成功的、快乐的度过焦虑时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为以后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研究场地与设施配置:

全部治疗活动都在该班的活动室进行。活动室位于一楼的一个110平米的房间。房间全部铺设了木质地板。活动室内还配有组合音响一套,便于播放音乐。研究过程中自带笔记本电脑和摄像机。

该班配有星海125钢琴一架。在幼儿园和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还配置了低音鼓、大、中、小手鼓、铃鼓、木制响板、大、小双响筒、大、小单响筒、各种沙锤、蛙鸣筒、腕铃、腰铃、大、小串铃、小碰铃、小棒铃、三角铁等各种简单的幼儿打击乐器。

四、研究方法

充分运用观察法和分析归纳法,对具体研究过程辅以图表统计,并结合具体的研究对象做描述性统计,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结果,得出研究结论。

五、研究过程:

5.1观察对象分离焦虑行为的界定:

针对新入园儿童分离焦虑的具体表现,已有许多研究成果达到共识:幼儿进入幼儿园初期分离焦虑表现的最为突出,而且主要表象为焦虑不安、哭闹、发脾气、攻击他人、拒绝进食、依恋某一位教师或默默不语等。[⑥]

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我将音乐治疗干预过程中需要改变的目标行为归纳为:哭泣、不能正常入睡、不能正常进餐、拒绝参加活动。

小班新入园儿童分离焦虑行为表现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早晨入园时间幼儿面临与家长的直接分离,绝大部分幼儿都有分离焦虑行为表现。午餐和午睡前后也是幼儿分离焦虑行为表现明显的时段。[⑦]

为了保证观察记录的客观性和操作方便,根据该园具体情况和新入园儿童分离焦虑行为表现规律,将研究中观察定义和时段做如下具体约定:

ⅰ.哭泣:哭泣是幼儿入园初期分离焦虑最直接和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我们采取频率记录法,对幼儿的哭泣进行记录。对哭泣次数我们这样界定:能够在不哭泣的情况下接受其他指令,就约定本次哭泣结束。重新开始哭泣约定为又一次哭泣。观察时段分为早晨入园、治疗活动、下午午睡起床后三个时段。

ⅱ.不能正常入睡:午睡时段拒绝上床,或是上床后不能正常入睡,伴有哭泣或要求找妈妈。午睡前有短时的哭闹但是不影响入睡不做记录。

ⅲ.不能正常进餐:就餐时拒绝吃东西,或是进餐过程中伴有比较严重的哭闹现象。对于虽然餐前有哭闹但不影响进餐的不做记录。例如:虽然一边哭找妈妈但在教师的规劝下能够进餐等情况。

在音乐治疗活动中,我们还对幼儿游戏行为进行记录:

ⅳ.拒绝参加活动:拒绝参加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对活动中教师的口令没有反映。对那些虽然进入活动队伍但是不能做出相应反应的约定记录。对那些在活动中,偶尔表现出的不能对活动口令做出反应但是能够基本参与全部活动的不作记录。

5.2具体的音乐治疗干预过程

从9月1日孩子们入园开始持续两周,进行八次、每次30分钟的音乐治疗活动干预,时间为每天上午9:30-10:00,地点就在实验班级的活动室。活动过程中有两名带班教师协助组织幼儿,1名助手在不影响幼儿的前提下全程录像。

在儿童音乐治疗过程中,对治疗师的要求是比较特殊的,有别于成年人的音乐治疗。治疗师首先应该具有充分的音乐实践能力和与幼儿交往的能力,以便在治疗的过程中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乐于参加你的音乐治疗活动,并且在活动过程中获得乐趣,保证参加治疗的幼儿在你设计的音乐治疗活动中能够得到享受。

制定具体的音乐治疗活动计划时主要基于如下考虑:

ⅰ.治疗活动的设计应该给幼儿提供发泄消极情绪的机会。这主要是基于音乐治疗中的“同质原则”。[⑧]

ⅱ.制定活动计划时,让幼儿“够一够能摘到桃子”,即活动的内容应该给幼儿提供成功感体验的机会。幼儿作为治疗活动的主体,在治疗活动过程中,总会产生对治疗活动的主观感受和内部的心理体验。成功感体验是一种对自己的能力的体验,这种体验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对治疗活动的兴趣。[⑨]

ⅲ. 设计治疗活动时候,给幼儿提供目标行为改变的机会,尤其是对于分离焦虑行为表现明显的8号幼儿W,我有意识让W在音乐治疗过程中,用积极的游戏行为取代对自带物的依恋。治疗师应该用一种积极的方法促使患者出现积极的正向的行为来取代那些消极的我们想取消和治疗的行为。

ⅳ.在音乐治疗活动中提供适当的奖励。每次治疗活动要准备即时贴、小玩具等孩子们喜欢的造价较低、比较安全的小礼物,用以鼓励在活动中表现好的幼儿,激发起幼儿参与游戏、获得礼物、得到他人认可的积极性。

根据所学知识,参考《音乐治疗师工作手册》,我在每天的治疗活动结束后,再次的观摩活动过程的全程录像,然后认真书写治疗笔记、填写实地观察记录表。

为了便于观察干预结果,将统计数据做曲线图如下:

图1、儿童分离焦虑行为表现曲线图---早晨入园时段哭闹人次分布图

图2、儿童分离焦虑行为表现曲线图---音乐治疗活动过程中哭闹人次分布图

 

 

 

图3、儿童分离焦虑行为表现曲线图---午睡起床后哭闹人次分布图

图4、儿童分离焦虑行为表现曲线图---幼儿午餐时段不能正常用餐人次分布图

图5、儿童分离焦虑行为表现曲线图---幼儿午睡时段不能正常入睡人次分布图

 

图6、儿童分离焦虑行为表现曲线图--音乐治疗活动中拒绝参加活动人次分布图

六、研究结果:

6.1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连续8次的音乐治疗干预过程中,分离焦虑行为表现分布曲线图的观察,结合治疗过程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如下:

ⅰ.新入园儿童分离焦虑行为表现中哭泣的人次图总体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在音乐治疗活动过程中的记录表明,在音乐治疗活动30分钟时间里,大部分幼儿能够很好的配合治疗师的口令,积极参与治疗游戏。治疗活动中基本没有哭闹行为,但是也有个别分离焦虑较严重的儿童不能正常参与治疗,这些儿童在治疗过程详细记录中也有体现,关于个案的音乐治疗干预结果将在以后的研究论文中讨论。

但是,我们观察到儿童的哭闹人次分布图1,在早晨入园阶段的变化不是很明显,只是缓慢的、而且还是迂回的曲线发展。我分析原因可能如下:

每天傍晚幼儿从幼儿园回到家中,又开始了和爸爸、妈妈等家庭成员的亲密接触。每天早入园时,孩子们要直接面临与家长的分离,这时候的分离焦虑是最明显的。

许多孩子同时入园,互相被那种分离的痛苦情绪感染,所以幼儿的哭闹现象在此时间段内改善不是很明显。

在午睡起床后,也是分离焦虑行为表现比较明显的时间,而且此时我们不进行音乐治疗的干预,因此可以作为音乐治疗效果在幼儿一日常规活动中的泛化。观察分析图不难看出,幼儿的哭闹次数也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降趋势。音乐治疗中,音乐活动可以促使幼儿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行为的改变,并且将这种改变泛化到治疗活动以外的一日生活常规中,曲线图3能够很好的说明这一点。

ⅱ.不能正常进餐和午睡曲线图反映出在最初入园的前几天,大部分儿童不能正常午睡和正常午餐,其中不能正常入睡现象更是比较明显。但是,3、4天后,人次渐渐减少。对照原始的记录数据,我们发现尤其是进餐和午睡行为具有稳定性,即不能正常进餐和午睡的儿童总是固定的几个幼儿。

ⅲ.拒绝参加活动情况: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在音乐治疗活动中,只是在刚刚开始的几次活动中,有部分幼儿表现出拒绝游戏的行为,而且行为有集中的趋势,即总是固定的几个幼儿拒绝游戏。通过进一步观察具体个案的拒绝游戏行为记录我们发现:幼儿第一次参与游戏即从拒绝游戏到参与游戏这个转变需要一个过程。但是一旦幼儿不再拒绝参与游戏,这个结果会很快固定,而不像“哭闹”那样容易反复。

通过以上分析和比对我们看到从第二周开始,除了少数分离焦虑行为表现比较突出的幼儿,大部分幼儿都能够正常参加幼儿园的午睡、午餐、集体游戏等。但是,每天早入园阶段幼儿哭闹现象还是比较突出。

此外,图1-6曲线图均显示在9月8日,所有数据都有明显的上升,但是,第二天就能很快的恢复到原来的干预效果。9月8日是星期一,孩子们星期六、日连续两天在家中度过,星期一来到幼儿园后,又出现明显的分离焦虑,但是能够很快的恢复。这一现象,有待以后进一步研究。

6.2对照研究:

为了进一步验证以上音乐治疗对新入园儿童分离焦虑的干预结果分析,我又选取非音乐治疗干预儿童进行观察,然后将结果进行对照。

对照组:选取原实验园春季新入园12名儿童为对照组,能够保证幼儿在园一日常规活动和时间与干预组相同。该12名儿童入园年龄区间与干预组相同。入园后只进行正常的一日常规活动不进行音乐治疗干预。在大部分幼儿连续入园两周后对其进行观察,记录。

对照项:正常早入园、正常进餐、正常午睡、积极参与活动。

对照组数据采取观察法和访谈法相结合,在访谈带班教师的基础上观察期为三天,对照项行为表现稳定的幼儿约定记录。干预组在早入园、午餐、午睡、活动记录表中不被记录的约定为正常。

为了便于对照,将干预组与对照组数据统计如图7:

图7、对照项统计图

观察对照项的统计图,结合音乐治疗活动中的描述性统计我们不难看出,音乐治疗干预的儿童在一日常规中,正常入园、正常进餐、午睡情况要好于对照组;积极参与活动项干预组也明显好于对照组。

七、研究结论:

   ⅰ.音乐治疗能够为新入园的儿童提供一个恰当的释放自己情绪的渠道,引导儿童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ⅱ.能够为新入园儿童提供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发展儿童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促进儿童社会性情绪的发展;

ⅲ.能够为新入园儿童提供了解、控制自己,熟悉、融入陌生环境的发展机会;

ⅳ.能够培养新入园儿童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很好的缓解新入园儿童的分离焦虑。

在儿童音乐治疗过程中,正是通过我们精心设计的各种音乐治疗活动,激励幼儿首先发泄由于入园引起的种种心理不适,然后再通过音乐激发幼儿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达到身心和谐统一。精心设计的音乐治疗活动应该能够促使幼儿表达自身的感受,并且在活动中体会到自身的存在,在新的环境中找到归属感。总之,音乐治疗活动不仅能够为新入园的儿童提供一个积极的、表达自我感受的机会,而且还能够提供一个相互支持、依赖的环境,从而让幼儿在新的环境中具有安全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好的适应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高天.音乐治疗的基础理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2] 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3] 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学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4] 王懿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5] 张鸿毅.音乐治疗学基础[M].北京:中国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2001.

[6] 丁海东.学前游戏论[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7] 尹爱青等.外国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8] 李岩.基于“同质原则”的音乐治疗活动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尝试[J].学前教育研究,2011,(4).

[9] 苏林雁.儿童焦虑障碍的研究进展[J].儿童保健杂志,2006(5):8-11.

[10] 韩英,李艳青,李素芳.音乐治疗在焦虑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180-181.

[11] 焦敏,杜亚松.儿童焦虑型情绪障碍筛查量表的临床应用[J].上海精神医学,2005(2):9-11 .

[12]黄志敏.小班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的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4.

[13] 王凯等.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的中国城市常模[J].2002(4):33-35.

[14] 罗增让.儿童分离焦虑的发展变化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4)65-69.

 

 



[①].罗增让.儿童分离焦虑的发展变化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

[②].苏林雁.幼儿焦虑障碍的研究进展.幼儿保健杂志,2006,(10)

[③].黄志敏.小班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的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④].李岩,基于“同质原则”的音乐治疗减缓幼儿入园焦虑的尝试,学前教育研究,2011(1)。

[⑤].李岩,基于“同质原则”的音乐治疗减缓幼儿入园焦虑的尝试,学前教育研究,2011(1)。

[⑥]苏林雁.儿童焦虑障碍的研究进展[J].儿童保健杂志,2006,(10).

 

[⑦]黄志敏.小班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4.

[⑧].关于该原则作者另文有详细论述,参见学前教育研究2011(1)。(作者注)

[⑨]、丁海东.学前游戏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