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传统中的老年音乐保健

作者:    来源:余 瑾    更新:2012-01-20 07:23    浏览量:0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老年音乐保健

余 瑾1 鲁新华2 林华景1  李莉1  古琨如1

(1广州中医药大学 针灸推拿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2 广州中医药大学 祈福医院,广东 广州511495)

摘  要:从远古至夏商西周时期的音乐舞蹈整体结合,到春秋战国时代《乐记》音乐理论和《内经》单独五音疗病理论的出现,传统音乐保健主要从整体观出发调节心身和谐,促进健康。在中国古代孝道思想的影响下,汉至清代的二千多年中,老年音乐保健被历代医家、养生家们应用于养老护老,积累了丰富的养生保健经验。现代社会逐渐进入老龄化时代,老年保健尤其受到重视,音乐中有利于心身平衡的部分被提炼出来,成为调节心理、保护心身健康的重要手段。中华传统文化以心身一元的整体观指导人体养生保健活动,重视人的自我心身调控能力,并围绕人体内在生命力之核心,进行音乐养生保健活动。

关键词:中国文化传统;老年保健;音乐保健;整体观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 of the old music health

Jin Yu1,  Xinhua Lu2  Huajing Lin1  Lili1

1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CM, The college of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Guangzhou, 510405

2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CM, Qifu hospital,Guangzhou, 511495

Abstract: From the ancient Xia and Shang to Western Zhou period, the overall combination of music and dance, to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music" theory and the "via" a separate theory for curing diseases pentameter, the traditional view of music starting from the overall health regulation mainly psychosomatic harmony health promotion. Filial piety in ancient Chin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Han to the Qing Dynasty two thousand years, old music health was ancient physicians, home health care and attention were used, and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in health care. The gradual aging of modern society into the age of aged care in particular, attention, physical and mental balance in favor of music part is extracted, a regulator of psychological,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 important means of protec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o the overall concept of psychosomatic one part guidance activities of human health care, emphasis on human physical and mental self-control ability, and the inherent vitality of the body around the core of the music health care activities.

Keywords: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s; elderly care; music presvation; holistic view

 

中华先民在上古时代已经觉悟到音乐与生命、大自然本体的联系,并不断发掘和整理出各种音乐形式,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发展。人们使用音乐的目的是沟通天地人,调节自身精气神,尤其在节日和特别祭祀仪式中使用,同时也利用音乐涵养性情、调理情绪的功能,结合药物、针砭、祝由等手段,治疗疾病以保护心身健康。

进入21世纪,音乐保护人类心身健康的内涵愈加被提炼出来。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化社会的到来,针对老年人心身健康的音乐保健内容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音乐帮助老年人恢复心身平衡、协调和回归大自然的良好而独特的功效,已经为社会所认识。进一步发掘、提炼和整理古代传统的老年音乐保健,有积极的时代意义。以下就将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音乐保健的源流,各家论述中关于音乐的保健作用的论述,以及中国文化传统思想指导的音乐保健理念进行阐述。

 

一、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音乐保健的源流

 

远古至夏商西周这个时期主要以音乐舞蹈调治为主体,音乐与医学常常合并在一起,掌握在部落氏族的巫医手中。在巫医文化中,巫字和舞字音相近,意思相通。从字的形象上看:巫的篆体字,像在草坪上筑了两个舞台,有两个人在台两边“长袖善舞”,说明巫术语言歌舞的活动行为,在远古即被巫医当做驱邪捉鬼以扶正助人、疗治疾病的主流治病方式。

歌舞对舒解郁气、畅达筋脉、调理心身确有好处,而且容易普及施行。《吕氏春秋·古乐》有记载:“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为舞以宣导之。”[1]此古人为通利筋骨所制之舞蹈,配合音乐实为导引之雏形。目前原始的少数民族仍然保留多舞多歌,也可以说明这点。此后,至迟在战国时期,医学家和神仙家分别从治病和养生目的出发,相继将它发展为导引术,使之流传于世。古人的音乐、语言、舞曲,因没有现代音像设备,不可能保存下来让我们直接听到古人的声音。但是,仍然能够从考古学、文字学、民族学中间接推测看出当时人们活动的一些状况,亦可以体会到音乐舞蹈在当时人们的保健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总之,音乐舞蹈在中国心理保健治疗上翻开了最初的一页。

中国音乐保健是在自然应用中逐渐成长,春秋战国时代的文献记载较多,古人以心身整体观来指导音乐的应用,自然包括了调整心身的功能。以《乐记》音乐理论和《内经》的五音疗病为集中代表。[2]《乐记》对音乐理论进行系统的整理,把五音(角、徵、宫、商、羽)的理论确定下来,探讨音乐的本原,音乐的产生与欣赏,音乐对社会与个人作用,重视乐和礼的关系。《乐记》的心身健康思想有:“乐者乐也,琴瑟乐心;感物后动,审乐修德;乐以治心,血气以平”[3],其中提出:声→音→乐的发展过程和诗→歌→舞的发展关系。从中可透视出音乐与心身调理的关系。七情过激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4]

《内经》进一步将五音六律的理论系统化,并纳入医学理论(阴阳五行和脏象经络)系统之中,来讨论健康与疾病及其治疗。《素问·五运行大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素问·血气形志篇》所述:五音角、徵、宫、商、羽分别属于肝、心、脾、肺、肾五脏,配合五行十二经络。五音能与五脏气共震的音韵,治疗各该脏腑经络的部位和表里关系的病症。[5]

《内经》在音乐治疗上最突出的是在音乐保健理论上的贡献。将传统的五音理论纳入中医学范畴,并对民间的治疗方法从理论上进行了概括。《素问·五运行大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素问·血气形志篇》谈及:五音角、徵、宫、商、羽分别属于肝、心、脾、肺、肾五脏,配合五行十二经络,五音能与五脏气共震的音韵,治疗各该脏腑经络的部位和表里关系的病症。如情志相胜心理治疗,也包含有五音的意义,《素问·移精变气论》中就提到了“祝由而已” [6]。在《灵枢·五音五味篇》有专章命题论述,把五音所属的人,从性质和部位上,分别说明它和脏腑阴阳经脉的密切关系,并指出在调治方面所应取的经脉。同时又列举五谷、五畜、五果和五味,配合五色、五时对于调和五脏及经脉之气各有重要作用。据《灵枢·五音五味篇》的相关内容。列表1如下。

 

 

表1  五音、五脏、五行、五味表

五音

五行

五谷

五畜

五果

经脉

五脏

五色

五味

时令

芝麻

足厥阴

手少阴

足太阴

长夏

手太阴

大豆

足少阴

 

中医理论特点之一是辨证论治,即根据个体心身差异及病痛的具体反应状况而论治,《内经》基于阴阳五行理论,用五音来类分个体差异,在《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中,根据五音多与少、偏与正等属性来深入辨析身心特点,这就是《内经》著名的阴阳人格体质学说,现根据其原文整理表1如上。

中医关于人的健康、疾病与天气相关,有五运六气学说。五运学说强调五音健运,太少相生。五运的十干既各具阴阳,则阳干为太,阴干为少。例如:甲巳土宫音,阳土甲为太宫,阴土巳为少宫,太为有余,少为不足。又如甲为阳土,阳土必生阴金乙,即太宫生少商;阴金必生阳水丙,即少商生太羽;阳水必生阴木丁,即太羽生少角、阴木必生阳火戊,即少角生太徵;阳火必生阴土巳,即太徵生少宫。如此太少反复相生,则阴生于阳,阳生于阴,而不断地变化发展。

在《内经》建立的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论基础上,后代学者不断予以完善和发展。如三国时期著名养生家、音乐家嵇康,在其音乐专著《声无哀乐论》及养生专著《养生论》中,对音乐养生益寿有较多论述;唐代也有专以益寿为名的乐曲,如《长寿乐》等。金代张子和《儒门事亲》心理治疗理论上也有所涉及。史书和医书上多有记载各种案例,如《汉书·礼乐志》载:汉元帝为太子时,曾患健忘,皇帝命人于太子殿奏乐曲《洞策颂》,并配合“读颂奇文”等,而使元帝记忆力得以恢复。又如《旧唐书》载:皇甫“每思涸则奏乐,神则蓍文。”说明音乐确可益思增慧,激发写作灵感。《北史·崔光传》载:“取乐琴书,颌养神性。”用音乐于养生养心修性智。

音乐保健与治疗从实践上看,汉代的枚乘《七发》音乐治疗医案到华佗、张仲景有零星的记载。但发展水平较好的是宋金元时期的张子和,他在《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术》中,谈到了众多音乐心理治疗,“余又尝以巫跃妓抵,以治人之悲”,“便杂舞忽笛鼓应之。以治人之忧而心痛者,余尝击拍门窗,使其声不绝,以治因惊而畏响,魂气飞扬者”。《儒门事亲》中还具体谈到:息城一官吏忧郁结块,用巫医舞蹈语言治疗等心理治疗医案。可见张子和将音乐舞蹈揉和于杂病治疗之中,在七情所至的顽固性疾病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辽代耶律敌鲁用击鼓透疹,以声音振荡泄毒疗病,他称这种音乐治疗为“意疗”。

唐代孙思邈提出“养老大例”,研究养生保健的对象都非常重视老年人,并且重视强调精神摄养、形神共养。宋代的书籍则侧重于以五音养心疗病治病。明清的养生专著大都联系到老年人的养生和长寿问题,重视心理保健,阐明了保持老年人情绪稳定,维持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其中音乐“移情易性”是一种重要的心理保健法。[7]

在两千年漫长的时代中,由于各代医家、音乐家和养生家们的不断努力,为中华民族的后代留下了丰富的音乐养生治病、益智延寿等作用的资料文献记载,是我们承传经验的宝贵遗产。

 

二、从各家论述中看音乐的保健作用

1.医家

乐理医理同源。古代的乐理、医理均建立在中国哲学阴阳五行的基础之上,五行学说在战国秦汉之际成为各学术领域的指导思想,渗入音乐与医学领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医五音理论,也遵循阴阳五行之道,追求阴阳平调和谐。在用途上,音乐与治疗有着天然的联系,音乐、歌舞舒体悦心,流通气血,宣导经络,对人体具有调治之功。

中医五音理论在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确立声学与医学相关的、具有特色的声学医学理论框架,其在养生保健 、诊治疾病方面具有实用价值。先秦时代的《黄帝内经》认为音乐与宇宙天地和人体气机是相通的,把五音引入医学领域,不但与人体内脏、情志、人格密切联系,而且可以用来表征天地时空的变化,中医对年五运六气的表达,就是通过五音的太少来进行的,比如木运太过则用太角,木运不及则用少角等。[7]从古代音乐疗法的发展可以看出音乐与经络、针灸及中医药有着天然的联系,音乐与经络气血关系密切,音乐的高低强弱、迟速收放影响着人心之七情鼓动、脏腑气机之升降转枢、经络气血的输布流注。“乐者,亦为药也”,乐疗之理即药疗之理,用乐如用药,亦有归经、炮制、升降浮沉、四气五味、配伍、反佐及体差异。草木无情而乐有情,养生中“用药不如用乐矣”。

音乐对气机升降的影响,音乐能使气的升降出入有序,气血的关系更为协调,达到治病防病、健康长寿的目的。嵇康在《养生论》中说:“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若此以往,庶可与羡门比寿。”[8]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功能活动的基本形式,乐也有升降浮沉,音乐成分能促使气的升降出入有序,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功能更为顺利,气血的关系更为协调,血脉正常运行。血能载气,气能生血,从而使机体处于协调而旺盛的生命状态之中。

音乐能变化气质、陶冶性灵、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富于人文关怀而有高于药物之处。历代医家在这些方面有着深刻的认识,并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效验,更为规范全面的中医音乐治疗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提炼,才有临床适用性。

2.音乐家

《乐记》是我国最早、影响最大的音乐理论专著,为《礼记》的一个篇章,是儒家重要典籍之一,相传为孔子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汉成帝时,刘向校《礼记》辑得二十三篇,以十一篇编入《乐记》,这十一篇包括:乐本、乐论、乐礼、乐施、乐言、乐象、乐情、乐化、魏文侯篇、宾牟贾篇、师乙篇等。该书主要阐述音乐的本原;音乐的美感、音乐的社会作用、乐和礼的关系等。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和传统的礼乐制度,其中,亦有较为丰富的音乐保健思想。

“乐者乐也,乐以忘忧”。音乐家更加会从人与音乐本身自然的联系中来应用,包括情绪、思维和操守等的表达、在自然表达的过程中,常常谐和了身心状态,达到保护心身健康的目的。《乐记·乐本篇》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8]音是由人内心中产生的,声是从外部过来的,“心”的活动,由于外部物质运动而影响,并通过特定的节奏和旋律组合而形成音乐。音乐能“开心”,是心理健康的表现。音乐对放松心身、调节心境、创造愉快和乐观的情绪,维护内部稳定,消除压力,促进心身健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乐记·乐本篇》认为音乐能够增进人们的修养的道德,能够反映伦理道德状况,并受其制约。礼乐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完成对人体的调节和群体的协调。协调和平为常,在个体为健康,在社会为安和。意识形态的各方面可以分别反映在不同的音乐之中,如《乐记·乐本篇》云:“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破,其宫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说明音乐反映伦理道德状况,并受其制约。故《乐记·乐本篇》谓:“审尔以知政,而治道备矣。”国家如是,身体亦如是。《乐记·乐论篇》认为:“乐为天地之和,礼为天地之序”,“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8] 说明礼乐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完成对人体的调节和群体的协调。协调和平为常,在个体为健康,在社会为安和。

3.思想家

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儒家更为重视这一点,表现在孝道思想。因此老人养生保健很受重视,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孔子认为:礼乐不仅仅是玉帛钟鼓,礼与乐是为协调人际关系服务的。礼乐对于人的作用是逐渐熏陶,潜移默化。音乐可以调节社会风气和改变习俗,安定朝廷,治理民众,推行德化。孔子懂得音乐的保健,能唱歌,又能演奏多种乐器,并能作曲,其欣赏和理解音乐水平甚至超过专业人员,留下不少佳话。比如他有意识地运用音乐来舒散悲情。甚至可以化干戈变玉帛,化敌情为友情。

《吕氏春秋》提出“适音”,提出:“音乐之所由来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下一上,合而成章。”[8]认为音乐本源于太一,实际就是太极,阴阳的消长变化是音乐的种种变化的基础,和谐之音源于宇宙生命本体,也是生命联系回归本体的桥梁。

古乐更加接近生命的本源和本体,即使墨子这位非乐大师,反对奢华的音乐,提倡非乐,实际上还是赞同先王之古乐[9]。道家的老子、庄子等关于音乐的理论,常为音乐界专家理解为反对音乐,[9]其实不然,道家重视的生命的本质,从否定之否定的角度,揭示了音乐保健养生治疗的本质和真谛。道家认识到生命的更深层奥秘,无为之道,因此大音希声。而不要让纷繁的声音过多掩盖了元神之自组织活动,妨碍了通往本体之道的道路。如是自然,合于自然,方能达到天年的境界。

《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8]后面章节还提出了“大音希声”。庄子提出了天籁境界,提出“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8]则对为达到放松、入静和心理调节为目的的音乐,则需要进入这种类似婴儿时期的无知无为状态,人体在这个阶段的生命力是最为旺盛的,修复能力也最强,进入这个状态,人体自我保健康复能力得到启动和恢复。

 

三、中国文化传统思想指导音乐保健

 

观数千年历史,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心身一元的整体观为指导思想,应用于养生保健活动,则重视调节内在的自我心身调控能力,围绕人体内在生命力之核心,养护生命力,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心身一元的生命体,包含 “神—气—形”的三角结构,如图1所示。具体而言就是精神心理—形体经络—气血,在这个三角结构中的核心是:人体自我康复能力(生命力)。“形者,生之舍也”,即人体生命的“房子”;“神者,生之制也”,即人的自组织、自康复能力,是生命的主宰(制);“气者,生之充也”,气是沟通形与神之间关系的使者,用今天的语言说,就是信息。三者构建成稳定的生命结构,不可或缺,“一失位,三者俱伤也”。

《淮南鸿烈》说:第一,“将养其神”;第二,“和弱其气”;第三,“平夷其形”。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轻重有别但又缺一不可。《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些论述,非常概况地阐明了形气神三者的关系。

养生保健,强调心身健康,心身和谐,就是强调人体自我生命力的提升和锻炼。通过“神”的治理,保持心理的健康;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更加需要从心灵出发,维护心态的平稳和乐观,其中音乐的嵌入是十分必要的。无论是音乐欣赏,还是音乐创作性参与,都能在时间和空间上,帮助老年人实现心身状态的调整。

人体自一个受精卵开始在母体内发育分化,由始至终都是在自体生命力的指导下逐步成形,外界没有施加任何的指令。从单细胞到完整的个体,都是在细胞本身所装载的所有信息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生命信息的转录与翻译,是实现自组织的过程。而当生命体受到损伤的时候,生命力会自动启动自我复原,最大限度地修复机体,尽可能使其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人体自我康复能力(生命力)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一样的,《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有言:“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可见人的生长壮老衰,是生命的自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肾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精生髓,与“神”的关系非常密切,这就进一步它在“形气神”三角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对人的形体与气血有重要影响。老年人肾精不足,髓海失养,容易出现神志病,甚至引起形体变化,运动失灵;而通过“神”的治理,能有助于保持心理的健康,形体的健运;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更加需要从心灵出发,维护心态的平稳和乐观,其中音乐的嵌入是十分必要的。无论是音乐欣赏,还是音乐创作性参与,都能在时间和空间上,帮助老年人实现心身状态的调整。

在音乐的引导下,让老年人学会形体的锻炼,例如八段锦,太极拳等轻缓舒展的活动,可以帮助使他们胫骨柔韧,鹤发童颜,而始终贯穿“形神”锻炼的,就是“气”的运行,通过调气、运气,实现“形与神俱”。

老年人“气”的锻炼可以通过吐纳调理以及食疗药膳和汤药等方面来实现;在呼吸吐纳调理上,可以加入音乐元素,配合语言引导,通过呼吸与大自然进行能量的沟通和信息交流,可以有助于气机归元,形神合一。在了解自身的体质状况之后,可以在医生或者食疗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的食物,把养生保健融入到日常饮食当中。近年来,人们对时间医学越来越重视,其中传统文化中的子午流注时间医学十分适用于广大人群,尤其是老年人群体。子午流注时间医学主要是根据经络之气的运行,指导人的活动、作息、保健、养生以及疾病的治疗等各方面,其中把握了时间运行中,由于日月运动产生的节奏变化。

传统文化理念指导下的音乐正如一条线索贯穿形气神,直指生命力的本体核心,养护生命力,实现养生保健的目的。新的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时代,在强烈的对外扩展中,人们需要平衡,需要对生命内在的回归,健康意识、生命质量和精神心理的健康需求越来越高。音乐恰恰由于其在调节精神心理方面的独特性,在老年养生保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音乐保健的回溯研究发现,音乐具有生命的本体本源性,发挥好音乐的保健作用,理解音乐之于生命的体用关系,对于指导音乐的运用十分关键,音乐表演重视的是由体达用的演绎过程,表现生命活动的精彩,音乐养生则重视的是用达体的回归过程,养护生命之本源。老年处于生命阶段的尾部,如何顺利平稳的过度到终结点,回归宇宙本体,完成幸福的人生,非常重要。利用音乐建立与生命宇宙本体的良好联系,传统音乐保健思想和技术可以帮助实现这一目的。

 

参考文献:

[1] 吉联抗  吕氏春秋中的音乐史料[M].上海文艺出版社, 1963.5: 18,

[2] 石峰.中国古代的音乐养生与音乐治疗——谈音乐治疗的民族传统之一[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 2000 (2):177-180

[3] 王米渠.音乐与保健[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60

[4] 胡结续,音乐与保健医疗[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34

[5] 信玉慈,侯垒.五音音乐导引与辨证施乐[J]. 中国医学杂志,2003(1):62.

[6] 元阳真人,黄帝内经[M].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7

[7] 余瑾,傅杰英.精神心理康复与中医情志疗法[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1(11):26-28

[8]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493、270、303、200、120、129

[9] 刘蓝.诸子论音乐-中国音乐美学名著导读[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54,62-63

 



 

基金项目: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老年精神音乐学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课题资助。

作者简介:余瑾(1972- ), 男,广东郁南人,医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康复,广州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鲁新华(1961- ),女,湖北孝感人,医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医养生心理康复和治未病。广州中医药大学祈福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中医养生心理康复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林华景(1985 - ),男,广东吴川人,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2004级七年制硕士研究生。李莉(1983 - ),女,广东肇庆人,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2003级硕士研究生。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