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治疗师冯翔汉阳区社会福利院开展音乐治疗活动

作者:    来源:正义网(通讯员 资晓露)    更新:2017-04-29 00:08    浏览量:0

      围坐一圈的人们弹着吉他歌唱、欢笑地分享音乐感受……25日,这样别开生面的音乐治疗课场景,出现在了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社会福利院的“心港湾”未成年人观护基地里。当天音乐治疗课的老师,是由汉阳区检察院知音·雨露工作室邀请的音乐治疗师冯翔,20余名涉案未成年人及其家属参加了这次不一样的音乐治疗。受邀参加旁听的还有汉阳区法院少年综合审判庭的干警、汉阳区检察院青年干警以及汉阳区清露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及汉阳区社会福利院的专业社工。

 

  知音·雨露工作室干警资晓露主持课堂活动。彭建超 摄

  授课在汉阳区社会福利院二楼的图书室举行,大家围坐成一圈,这样面对面、平等、轻松的氛围,使得大家参与活动十分活跃。

  课前,汉阳区检察院知音·雨露工作室干警还向冯翔老师颁发了聘书,聘请他为“心港湾”未成年人观护基地的辅导员。

  

  知音·雨露工作室干警为冯翔老师颁发聘书。彭建超 摄

  在音乐治疗课上,冯翔老师首先给大家讲解了音乐治疗基本理念。“你们平时最喜欢的歌曲是哪一首?”“为什么喜欢这首歌呢?”冯老师以提问的方式开始,让大家踊跃发言,通过大家的积极反应总结出了什么是好的歌曲,并通过一系列具体的行为方式、生活场景讲授了音乐治疗的内涵、目的。他认为音乐治疗是音乐治疗师和接受音乐治疗者的一种合作关系,在合作中有冲突、有磨合,当磨合越来越好的时候,治疗就接近了尾声。音乐治疗的目的是促使接受音乐治疗者心理健康,包括情绪稳定、情感协调、行为能力正常、能承担符合自己社会属性的社会责任等四个方面。

  随后,冯老师让每个人都选择一个身体最放松的姿势,深呼吸三次后闭上眼睛,倾听他用吉他弹奏的《斯卡布罗集市》依次让每个人说出自己的感受。虽然是同一首曲子,但因为心情、处境、个性、经历等文化背景不同,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基于此,冯老师提出了三个建议。第一,每天抽3至5分钟时间倾听音乐。第二,学习倾听音乐的细节。第三,学会轻声唱歌。

  冯老师还带领大家用拍手、跺脚的形式感受音乐的律动、用合唱的形式感受小声唱歌的乐趣。一向腼腆、不爱说话的附条件不起诉人董某某也自告奋勇,和冯老师当场合唱了一首《情非得已》,欢笑声响彻整个图书室。

 

  被附条件不起诉人董某某与冯老师深情合唱。彭建超 摄

  最后,冯老师弹奏他自己创作的《汉阳门花园》、《六渡桥》等热门歌曲,让在场的所有人感受了武汉方言民谣的独特魅力。

 

  冯翔老师演唱原创歌曲。彭建超 摄

  此次授课给在场的20余名涉案未成年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取得了良好的疏导效果。

  被不起诉人魏某说:“我很喜欢冯老师的课,听完后整个人都轻松了。”被附条件不起诉人董某某的妈妈激动地说:“冯老师讲得真好,我的孩子性格一直很内向,今天能在这么多人面前唱歌,也不紧张,我太高兴了。这样的课堂对他有很大的帮助,我希望以后每次都能让他参加。谢谢你们,检察官。”

  据汉阳区人民检察院知音·雨露工作室负责人李瑛介绍:在观护基地里的未成年人中,有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有被取保候审正在开展帮教的,有已经判处缓刑被社区矫正的,也有被不起诉的。音乐治疗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得获得稳定的情绪,为顺利回归社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冯翔不仅是资深音乐制作人,也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音乐治疗师,长期热衷公益事业,为特殊群体进行音乐疏导,他对汉阳区检察院启动的“涉案未成年人重返社会”公益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非常支持“心港湾”观护基地的爱心帮扶活动,这次授课是纯公益性质的。

 

  冯翔老师参观知音·雨露工作室。彭建超 摄

  目前,汉阳区人民检察院聘请冯翔为“心港湾”未成年人观护基地的辅导员,是汉阳区人民检察院构建立体观护网络、体现特色观护的创新之举,也是该院联合社会力量参与未检工作,构建未成年人社会化支持体系的又一有益尝试。

 

  参加活动人员合影。彭建超 摄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