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治疗在中国大陆医疗领域中的应用
[摘要]:论文根据音乐治疗在中国大陆医疗领域内的应用情况,从音乐治疗的实践萌芽期、实践普及期、以及音乐治疗的研究期三个方面概括了各个不同时期音乐治疗的特点、实践活动和文献成果。在音乐治疗的具体实践领域中,主要介绍了精神病的音乐治疗、内科疾病和外科手术中的音乐治疗、音乐电疗等三个方面,研究了音乐治疗在中国医疗领域中的应用及其发展情况。分析了在精神病的音乐治疗实践领域,以及内科疾病和外科手术中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治疗研究成果和文章。在精神病领域中,音乐治疗主要应用于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及其康复等;在内科疾病领域中,音乐治疗主要应用于高血压、失眠症、糖尿病等;在外科手术中,音乐治疗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治疗效用。分别总结了音乐治疗在精神病、内科疾病和外科手术中运用时采用的研究方法、形式、治疗方法和音乐治疗的干预方向,以及一些病症的疗效报告。介绍了富有中国音乐治疗特色的音乐电疗方法,概括了音乐电疗的运用机制和适应症。最后,从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音乐治疗在中国医疗领域应用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问题的解决方向。
[关键词]:音乐治疗中国大陆医疗领域应用
引言
音乐的治病作用在中国古代已经被先人有所认识。古籍《群丝音辨》中有“乐,治也”的记载。《黄帝内经》也对五脏与五音及七情之间的对应关系、五音疗疾的理论进行了系统论述。(宋燕明等,1994,57)但是,从中国古代到近现代,人们对音乐的治疗功能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对音乐的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的认知。音乐的治疗功能的重新提起,以及音乐治疗作为一个系统的学科的起步,是1979年美国音乐治疗专家刘邦瑞教授到中央音乐学院讲学以后开始的。(张鸿懿,2000,7)从那时起,国内学者就音乐治疗与各自相关领域的结合做出了有益的探索。音乐治疗最早开始进行科研实践的领域就是医疗领域,以音乐治疗在医疗领域内的应用作为论文研究的方向,既反应了音乐治疗在中国发展的一部分历史现状,也折射出音乐治疗在发展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一、音乐治疗在中国大陆医疗领域内发展总览
自刘邦瑞教授1979年在中央音乐学院讲学之后,中国大陆医疗界的有识之士就开始了音乐治疗在医疗领域内的探索。从发展情况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979-1989 音乐治疗的实践萌芽期
这一时期,中国医疗界人士和音乐界以及心理学界对音乐治疗感兴趣的学者怀着满腔热情,不仅开始了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而且将探索方向聚焦于音乐治疗与中国传统医学和民族音乐的结合。1981年,沈阳军区医院开展了将音乐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音乐电疗,随后又与传统针灸相结合,使我国的音乐治疗从一开始便具有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特色。1984年,湖南长沙马王堆疗养院开展了心理音乐疗法,为适应国内患者特定的文化背景,大量采用了中国乐曲,如《春江花月夜》、《梁祝》、《二泉映月》等,后来又与长沙医疗器械厂共同研制了心理音乐治疗机,并在全国推广。(张鸿懿,1994,39)1985—1986年,北京安定医院和回龙观医院与中国音乐学院音乐专业人员合作,先后开展了老年抑郁症的主动治疗和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操作性音乐治疗。至此,已有上百家医疗单位先后开展了音乐治疗。1988年,中国音乐学院建立音乐治疗专业,1989年正式招收来自精神病院的医护人员音乐治疗专业大专班。(张鸿懿,2000)1989年10月31日,中国音乐治疗学会成立,组织了医学界以及音乐界和心理界的学者翻译了一些国外的译著或实验报告。在此阶段,可供参考的著作有《音乐治疗》[①]和《娱乐康复法》[②]等书。
1990-1999 音乐治疗的实践普及期
具不完全统计,此阶段中国音乐治疗学会会员共有434位,其中将近90%的会员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学院、医院以及疗养院,这为音乐治疗的普及创造了主观条件。在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组稿并出版的《音乐治疗学科信息》1-4册、以及《中国音乐治疗学会首届学术交流会文献汇编》和《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十周年会庆暨第五届学术年会》中收录的论文中,音乐治疗应用于医疗领域内的论文大约有60多篇。从论文《参与性音乐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前、后的心理效应》(邱保森,1999)、《音乐电疗仪治疗脑血栓偏瘫的临床观察》(黄明延,1996,)《中医五行音乐在晚期肿瘤治疗中的初步应用》(杨宇飞等, 1999)等的内容来看,经过了十年的摸索阶段,音乐治疗在医疗领域中的实践呈现出以精神疾病的音乐治疗为主,逐渐拓展到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等疾病的辅助治疗领域中。
2000-今音乐治疗的研究发展期
这一时期,医疗界和音乐界、心理界人士更加重视音乐治疗在综合医院的应用,对音乐治疗中所用乐器的特点、方法技术的选择和更新,以及音乐治疗师的素质在实践中的作用有了更多思考。同时,在音乐治疗与保健的结合,以及音乐治疗基础理论方面的书籍的出版,也为医疗领域中音乐治疗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具体书目有《音乐疗法》、《音乐与保健医疗》等书。
二、音乐治疗的具体实践领域
就医疗领域而言,音乐治疗方法技术的研究与实践更多地体现在对精神病的治疗、心身疾病的治疗以及音乐治疗仪器的开发方面。
精神病的音乐治疗
音乐治疗在中国起步之初正处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恰逢中国的改革开放初期,大部分精神病院纷纷设立了音乐治疗室。精神病院的医务人员重视音乐治疗的研究与实践活动,许多精神科专家和医护人员成立了课题组,对音乐治疗的疗效进行观察分析。(张鸿懿,2000,8)
从中国音乐治疗学会[③]编辑的《音乐治疗学科信息》以及《中国音乐治疗学会首届学术交流会文献汇编》中收录的论文来看,音乐治疗运用于精神病治疗领域中的论文具有代表性的有:《主动音乐治疗老年抑郁症》、《参与性的音乐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初探》、《音乐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方法技巧》、《音乐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残留型的康复作用》以及《带有暴力行为的精神分裂症伴抑郁症状38例音乐治疗效果之观察》等。(张鸿懿,2000,8)
这些实验报告中,部分实验采用了特定自身对照或配对研究的方法。音乐治疗的形式均为集体治疗。所应用的音乐治疗方法可分为聆听法[④]、主动法[⑤]、即兴法[⑥]。音乐治疗的干预方向主要是针对病人的情绪调节、病态行为的缓解、社会功能及人际交往能力的改善等方面。实验报告中对音乐治疗的疗效都给予了肯定。在《即兴音乐治疗对老年期抑郁症的疗效观察》中,治疗组的抑郁缓解率为94%,对照组的缓解率为67%,P值小于0.01,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刘凤琴等,1996)在《音乐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残留型的康复作用》中,SANS的测量表明,治疗组在音乐治疗后与对照组的阴性症状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的结果表明阴性症状严重程度有显著差异(P<0.05);SDSS的测量表明,治疗组的社会功能在音乐治疗后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唐文忠等,1990,269)
在精神病的治疗中融入音乐治疗,不仅使精神病人自身受益,也提高了药物治疗的效应,有利于医院对住院病人的管理。(吕秋霖等,1990)通过实验研究,引发了音乐治疗实践者对精神科疾病中音乐治疗适应症、干预方向、适用人群的思考;对音乐治疗师的素质要求、治疗方案的设计、音乐治疗方法技术与中国音乐的结合提供了基本的框架(张鸿懿等,1990)。音乐治疗在精神疾病领域中的实践和探索,也为音乐治疗应用于内科疾病治疗做了良好的铺垫。
内科疾病和外科手术中的音乐治疗
在中国国内,医务工作者和音乐治疗师已经愈来愈关注音乐治疗对于内科疾病的辅助治疗作用。从1990年至今,音乐治疗研究实践不断扩展适宜采用音乐治疗的内科疾病的适应症范围。该领域发表的论文有:《心理音乐疗法的临床应用——120例(心身疾病)疗效观察》、《音乐松驰疗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观察初探》、《心理疗法治疗失眠症80例临床分析》、《论音乐康复仪穴位治疗糖尿病》等。(张鸿懿,2000,8)1995年以后,音乐治疗的实践领域延伸到对恶性肿瘤患者的音乐治疗实践中,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报告分别有《音乐治疗加放松内心意象法对癌症化疗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音乐疗法在肿瘤临床的应用》等。在《音乐治疗加放松内心意象法对癌症化疗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的实验报告中,医务人员运用自行编制的“音乐治疗加放松内心意象法”这种心理干预方法对260例在癌症化疗病人的生活质量进行临床实验研究。治疗安排为每天2次,每次60分钟,每疗程20天,共3个疗程。采用具有四个分量表的生活质量量表(QLQ-CCC)对被试的生活质量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癌症化疗病人的生活质量状况为化疗前最好,化疗后次之,化疗中最差,经过心理干预的癌症化疗病人,化疗后其生活质量各功能指标均明显提高。(谢忠等,2001)
音乐治疗在外科手术方面也具有较好的辅助作用,医护人员在实验中将70例甲状腺瘤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术中接受音乐治疗的患者,B组为单纯手术治疗组,两组均在术中进行心电监测,每5分钟测心率、血压1次,取手术前4次的平均值作为基础值,取手术中心率、血压的平均值为变化值。结果表明,A组患者手术中不良反应明显减少,说明音乐有镇痛和镇静之功效,能消除紧张情绪,分散注意力,从而使不良反应减轻,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卢月丽,2003)
在音乐治疗的实践中,治疗都采取了集体治疗的形式。所应用的音乐治疗方法技术是以聆听法为主。在部分实验报告中,音乐聆听作为行为放松训练的辅助手段。音乐治疗的干预方向主要是减轻病人的病症生理反应强度[⑦]、调节病人情绪、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⑧],帮助调节病人的身体免疫系统,增强免疫力[⑨]。内科疾病方面的音乐治疗实践扩大了音乐治疗在医疗领域中的影响力,为今后音乐治疗正式进入综合医院,使更多人群受益打下了基础。
音乐电疗
音乐电疗法是中国独创的音乐治疗方法。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山东煤矿临沂温泉疗养院、解放军202医院、沈阳部队大连第一疗养院等单位,先后在单纯音乐疗法的基础上,将穴位、音乐、电脉冲三者巧妙地结合起来用于临床,开创了音乐电疗、音乐电针、音乐电针麻等技术,并在全国逐步推广,在心理治疗、理疗、针刺疗法、针麻、胎教和保健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引起了各界的极大关注。(赵裕民,1998,38)
音乐电疗是将音乐与“电疗”、“针疗”相结合的一种疗法,是中国中医医学与现代科技结合的产物。其基本原理是:由于音乐本身是各种不同频率的声波按照特定的复杂规律组合起来的合成波,通过能量变换,可以把按照复杂规律组合起来的音乐信号转换成为与音乐节奏、力度、速度、调性相同步的电压、电流信号,使之具有足够的能量,再通过电极板或毫针作用于患者机体。(赵裕民,1994,462)这样既避免了普通电疗中电脉冲频率的固定性使人体产生的适应性而减轻疗效,又丰富了个体在进行音乐电疗之余对音乐的生理和心理感受。
音乐脉冲可以分解为若干单一频率的正弦波,其频率范围约在20~20000Hz之间。1000Hz以下为低频,有促进血液循环及渗出物吸收的作用和明显的止痛作用。1000Hz至20000Hz可以进入机体深部,6000Hz以上可使肌肉产生强烈收缩而不引起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赵裕民,1990)
音乐电疗是集针灸、音乐、理疗、心理调节和按摩为一体的疗法,适用范围很广,凡是针刺疗法及中低频电疗能治的疾病均为其适应症。用音乐电疗治疗的适应症分别有颈椎病、腰腿痛、神经衰弱、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已发表的论文如《音乐电治疗神经症远期疗效观察》、《音乐电疗仪治疗脑血栓偏瘫的临床观察》、《516例脑中风心理与音乐电疗观察》等(张鸿懿,2000,8),所得出的临床疗效验证了音乐电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三、问题与展望
自1980年的20多年来,音乐治疗在精神病和内科疾病领域中的科研实践活动可以用步履维艰来形容。这种现状主要是由于内外两种原因造成的。就外部环境而言,中国的音乐治疗师的资格并未经过政府部门的认可,音乐治疗的收费除了精神病院的病人可以纳入公费医疗之外,其他患者均为自费,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病人对音乐治疗的接受,以及音乐治疗在医疗部门的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普及。从音乐治疗工作者自身来看,由于大部分音乐治疗工作者是医护人员,在音乐治疗的基础理论学习、科研实践能力方面都亟待提高。(张鸿懿,1994)中国音乐治疗界应加强与国外专家、同行交流的机会,在吸取和借鉴国外音乐治疗方法技术之余,结合本民族文化特征,创造出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音乐治疗方法技术。
对于音乐电疗的临床实践,在治疗机理方面需要做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应加强疗效的观察和总结,寻求客观的疗效评价标准;了解不同音乐的节奏、强度与频率对机体组织器官的影响的不同点;[⑩]不断改进和完善治疗设备的性能,使设备具有更稳定、便捷、美观和多功能治疗等特点;音乐电疗中的音乐选择应更加个性化和具有灵活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富裕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将更加重视心身的全面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完善。音乐治疗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必将愈来愈得到人们的接受和喜爱。
[①]朱丽叶特·阿尔文著,高天与黄欣编译,1989,《音乐治疗》,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②]张子游,1987,《音乐康复法》,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③]中国音乐治疗学会,成立于1989年11月,是中国音乐家学会下属的专门从事音乐治疗学研究的群众性学术组织。
[④]张鸿懿《音乐治疗学基础》一书中界定的聆听法,是指通过聆听特定的音乐以调整人们的身心,达到祛病健身的目的。它包括超觉静坐法、音乐处方法、音乐冥想法、名曲情绪转换法、聆听讨论法、投射的音乐聆听法、积极聆听法、音乐想象、音乐与情绪同步九种方法。
[⑤]主动法是引导病人直接参加到音乐活动中去,以得到行为的改善。它包括工娱疗法、参与性音乐疗法、歌唱疗法等六种。
[⑥]即兴法是选择简单的打击乐器,包括能演奏旋律的音条乐器,由治疗师引导病人随心所欲地演奏,以对一些心理疾患进行治疗。它包括音乐心理剧、奥尔夫的即兴创作法、即兴创作评估三种。
[⑦]张武,邓景桂,周干桂,1990,“心理音乐疗法的临床应用——120例(心身疾病)疗效观察”,《中国音乐治疗学会首届学术交流会文献汇编》,北京,中国音乐治疗学会,313-321。
[⑧]谢忠、黄钢、银正民、廖思海、林举达、余忠华和刘国勋,2001,“音乐治疗加放松内心意象法对癌症化疗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5,3,176。
[⑨]蔡光蓉、乔宜、李佩文、焦丽平、郝迎旭和陆良,2001,“音乐疗法在肿瘤临床的应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5,3,179。
[⑩]周万松,赵泳洲,李国红,高潮,1990,“我国音乐电疗法的临床应用于研究进展”,《中国音乐治疗学会首届学术交流会文献汇编》,北京,中国音乐治疗学会音乐治疗丛书编辑组,286。
参考文献
[1] 刘风琴,马辛,陈学诗. 即兴音乐治疗对老年期抑郁症的疗效观察[A],《音乐治疗学科信息》第四辑[C].北京:中国音乐治疗学会,1996,53
[2] 吕秋霖,朱仕强. 带有暴力行为的精神分裂症伴抑郁症状38例音乐治疗效果之观察[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首届学术交流会文献汇编》[C].北京:中国音乐治疗学会音乐治疗丛书编辑组,1990,265-266。
[3] 宋燕明,陈向一. 音乐治疗[A],《音乐治疗学科信息》第三辑[C].北京:中国音乐治疗学会音乐治疗丛书编辑组,1994,267-271.
[4] 唐文忠,姚新伟,郑瞻培. 音乐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残留型的康复作用[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首届学术交流会文献汇编》[C].北京:中国音乐治疗学会音乐治疗丛书编辑组,1990,269.
[5] 赵裕民. 中国的音乐电针疗法,《航天技术与民品》[J].1998年第2期,38-40.
[6] 赵裕民. 中国音乐电针疗法的现状与发展,《中国针灸》[J].1994年增刊,461-463.
[7] 赵裕民. 谈谈音乐电疗[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首届学术交流会文献汇编[C].北京:中国音乐治疗学会,1990,75-91。
[8] 张鸿懿.《音乐治疗学基础》[M].北京:中国电子音像出版社,2000.
[9] 张鸿懿,发展中的音乐治疗,《中央音乐学院学报》[J].2000年第2期,85-88。
[10] 张鸿懿等. 音乐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方法技巧[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首届学术交流会文献汇编》[C].北京:中国音乐治疗学会,1990,139-150.
[11] 张鸿懿. 我国音乐治疗的发展与展望,《人民音乐》[J].1994年第2期,39-41.
[12] 邱保森. 参与性音乐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前、后的心理效应[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十周年会庆暨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音乐治疗学会,1999,177-178.
[13] 黄明延. 音乐电疗仪治疗脑血栓偏瘫的临床观察[A],《音乐治疗学科信息》第三辑[C].北京:中国音乐治疗学会音乐治疗丛书编辑组,1996,79。
[14] 杨宇飞,郭全,项春艳,王淑阁,石峰.中医五行音乐在晚期肿瘤治疗中的初步应用[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十周年会庆暨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音乐治疗学会,1999,208-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