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合唱活动的心理调节作用

作者:曲丽    来源:网络    更新:2009-01-21 22:55    浏览量:0
 

 新华网曾有消息称“武汉科大尝试用“合唱疗法”为学生解心结,旨在通过合唱,即通过让学生参与多声部混声合唱的方式,达到心理治疗和调整的目的。笔者认为,这确实不失为一项“创举”,充满着人文关怀的光辉,普通高中也应该借鉴并实施之。

 目前,因为来自学业、交际、升学等各方面的压力,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突出,表现在厌学、孤僻、脆弱、自私自利、娇气任性、攻击性强等各方面,使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加大。

 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理事、高级心理咨询师张勇认为:借助无伴奏小组合唱形式,通过小组演唱人员之间及指导老师与演唱成员间的互动、交流,起到心理团体辅导的作用。与往常心理治疗师常采用的直接语言交流不同,这种方法只是通过音乐互动行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变得自信、合作。

 高中生情感充溢,想象丰富,心理性格、审美意识等逐渐趋向成熟。此时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今后的人生道路。而合唱是唱歌的艺术。在体验过程中,由于歌曲可以给人产以急驰、平缓、高涨、低落、紧张、松疏、增强、减弱的感觉。因此,唱歌与人的想象思维、心理活动、情感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具有一定声音刺激引起的心理反应是不可避免的。由此可见,合唱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一种“催化剂”,它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唱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

 审美心理是指个体在感知、认知、体验音乐过程中表现音乐美感的心理现象。合唱活动是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可以使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及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道德情感得以升华。

 二、合唱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协作心理

 众所周知,合唱活动是一种要求高度协作的音乐表现形式,由集体共同创造的音响来进行歌曲内容表达的艺术形象的塑造。在合唱活动的训练、排练、演出过程中,要求声音品质的和谐统一,咬字吐字的清晰,情感表达的得体到位及与指挥的默契配合,无不需要个体服从集体、溶与集体,以强烈的统一意志,互相协作的心理达到和谐的境界,以极其美妙的歌声,给人以愉悦和美的享受。

 三、合唱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坚韧心理

 坚韧心理是意志品质表现的一个方面。合唱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修养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它还能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矢志不渝的信念。因为严格的合唱训练,对合唱队员来说,是一次强度相当大的体力劳动。在合唱排练过程中,还有一种对学生思想品质影响较大的因素,就是让学生通过了解词、曲作家们与社会、命运作斗争的顽强意志和坚强毅力来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培养学生坚韧心理和承受能力。

 四、合唱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心理

 任何一种艺术表演形式,都有创作及二度创作的过程,合唱谱只是作曲家根据自己的思想情绪,想象思维,主观意念用各种音乐符号详尽地写在纸上的曲谱,而使之成为音响,流动的情感艺术,必须通过合唱队进行再度创作。音乐大师贝多芬说过:“音乐不在谱上,而在谱子之外。”   在学校合唱教学中,教师应因势利导,将学生引进艺术再创作的意境中,挖掘和运用歌词中的潜台词刺激和激发学生进行不同情绪和情感的表达性朗读。通过对歌曲旋律的音高、节奏、速度、力度、和声、曲式及调式等要素的分析,根据作曲家的立意,理解作品的内涵,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然后作出演唱艺术上的处理,包括音色、气息、咬字吐字、演唱形式甚至服装道具,使学生在合唱活动中自我创造得到充分发挥和锻炼。  

作者:胶南市第五中学 曲丽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