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东出版《让音乐带给您健康—奇妙的音乐疗法》一书

作者:    来源:红网综合    更新:2016-08-19 14:39    浏览量:0
基本信息:

  书名:让音乐带给您健康——奇妙的音乐疗法

  作者:王旭东

  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8月

  定价:21.80

  ISBN:9787535782762

  作者简介:

  王旭东,全国政协委员、教授、研究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委员,著名养生康复专家。荣获中国首届杰出青年中医金奖、江苏省首届优秀青年中医奖、江苏省优秀中青年科技奖、江苏省高校优秀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10余项。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在中医美学、中西医比较研究、音乐疗法、中医文献、老年医学、康复医学领域有突出成就。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内容简介:

  本书重点介绍传统的中医音乐治疗对人体心身影响作用,介绍如何利用音乐养生保健,防病疗疾。作者希望广大读者能在音乐欣赏、休息娱乐中获得养生疗疾的效果,在现代化的生活节奏中利用音乐这一自我保健方式,丰富生活情趣、提高生命质量。

在线试读:

  前 言

  由声高不同的七个音符组成的音乐世界,给苍茫大地、芸芸众生带来了多少喜怒哀乐?古今更迭,日月往来,有谁能描述出音乐对大千世界所赋予的色彩?恐怕没有谁能说得清。我们只能在音乐天地里看见:沉沦者振奋,亢奋者宁静,钟情者痴迷,追求者癫狂;铮铮琶声看得见铁马金戈,幽幽怨妇唱倒了万里长城,“四面楚歌”使江东健儿尽卸戈甲,“十面埋伏”增添汉家王朝十万雄兵;小小二胡拉得“江河水”倒流千里,弦弦古筝弹出“大风歌”流传万年……尽管说不清、道不完,这音乐世界中的七个音符却永远向世界万物表现着它们神奇的力量。

  正因为音乐的神奇,千百年来,无数学者为它们倾注了毕生心血,开千条门径,创万种学说,试图解释这七个音符的奥秘。政治家认为它们是“教化之由”,理学家将其譬之为“天理之序”,禅学家们把它们作为“入静之使”,医学家则用其“养生延年”……见仁见智,不一而足。

  人们素以音乐细胞作为音乐修养的代名词,“音乐细胞”本不是解剖学或生理学上的概念,然而,有谁能料到,戏言竟是真实。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科学家们竟真的找到了解剖生理形态的“音乐细胞”,他们发现黄雀大脑中有一种组织,能使黄雀成为鸟类中的歌唱家,而破坏了这种组织后,欢乐的歌唱天使便永远变成了哑巴。既然动物园中蝎子、大蟒、黑熊、狼这些无知的动物都能在心理学家的音乐声中“首舞尾蹈”,悲喜交加,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能对音乐产生生理、心理反应,就更应该是不言而喻的事了。

  德国钢琴家梅亚贝尔,为我们演出过这样一则悲喜剧:当他与妻子激烈争吵之后,虽无趣之极,却羞于道歉,在无聊中奏起肖邦的小夜曲,以渲泄心中的郁闷,岂料音乐的魅力随着优美的钢琴曲奔涌而出,打动了悲愤难平的妻子,随着乐曲的进行,妻子最终激动万分,抱住了丈夫热烈亲吻。在梅亚贝尔的家中,音乐成了夫妻感情的促进剂,成了夫妻纠纷的调解员。

  日本人则向我们证明,音乐还是十分优秀的交通指挥员:在东京的某个车站,每天早晨上班的时间拥挤混乱,有一天,车站站长为人们播放了一首幽雅娴静的乐曲。令人惊讶的是,场面竟出现了明显的改观。这是因为音乐声波形成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消除了赶车的人们的紧张焦虑情绪,代之以轻松自由的全新感受。

  

 大量的实验研究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事实,数据与直观的证据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由音乐所造就的美的韵律,请看:

  音乐能开发智力。音乐是极富感染力和说服力的立体语言,容易被发育期的儿童所接受。实验证明:音乐是陶冶儿童情操、促进大脑发育、开发智力的最好精神养料之一。

  音乐能促进胚胎发育。在胚胎发育阶段,给孕妇常听音乐,可促进胎儿大脑及身体发育。

  音乐能预测胎儿性格。英国心理学家利福德·奥尔兹给一对尚在母腹中的双胞胎儿听相同的音乐,发现一个胎儿心跳加快,另一个却心跳减慢,这位心理学家宣布这对孪生子中一个性格外向,另一个性格内向。两年后,孪生子的母亲证实了奥尔兹的预言。

  音乐能增加乳汁分泌。日本对120位哺乳妇女进行听音乐试验,结果表明,听欧洲古典音乐者,乳汁分别增加了10%到20%,而听爵士乐和流行音乐者则减少了20%至50%。

  音乐能延缓衰老。老人经常听青少年时代的歌曲和熟悉的旋律,可以唤起美好的回忆,增加生活乐趣和对生活的信念,有益于延缓衰老。

  音乐能帮助记忆。匈牙利某医学博士发现,在每分钟60拍4/4拍古典乐曲的伴奏下,讲授者以每八秒钟念一个外语单词或短语的速度,与音乐的进行保持协调,学习者就能进入放松状态,头脑保持特殊的机敏,效果好的人一天竟能记住1000个法语单词。

  音乐能缓解疼痛。国内外用音乐代替麻醉做拔牙手术,用音乐给孕妇进行无痛分娩,效果十分满意。

  音乐有助于消化。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伊凡·巴浦洛夫曾进行过音乐促进消化的试验,只要音乐引起愉快的情绪,便会促进消化液的分泌,使消化功能增强。

  我国古代的医学家、音乐家也一直致力于音乐对长寿、健身、安神等方面的研究,无数的史料均证实了音乐的医学价值。音乐治疗应用的范围很广,既适用于心理疾患的治疗,也适用于正常人的保健。

  音乐是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文明财富,为人类提供了巨大的精神营养。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通过心理的、生理的多重作用,影响人的心身和行为。音乐声波是一种高质量的“能”,作用于人体后转化为生物能,激活人体潜在能量的发挥;音乐特有的旋律、节奏传入人体,调节人的生物节律,引导细胞发生和谐的同步共振,各个组织系统处于一种良好的运动状态,如心率快慢、呼吸节奏、脉搏起伏、胃肠蠕动,甚至肌肉收缩舒胀都收到良好的调节;音乐声波对中枢和内分泌系统是一种良性刺激,促进神经内分泌系统分泌出有益于健康的激素、酶类、乙酰胆碱等生命活性质,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

  音乐治疗虽是综合了物理学、音乐艺术、心理学、生理学的一个边缘学科,但却并不是今人的发明。在中国,几千年前先人就发现了音乐的神奇功效,并在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方法,今天对人们养生防病、治病疗疾有实际指导意义。

  本书重点介绍传统中医音乐治疗对人体心身影响作用,介绍如何利用中国传统音乐养生、防病、康复。作者希望广大读者能在音乐欣赏、休息娱乐中获得养生疗疾的效果,在现代化的生活节奏中利用音乐这一自我保健方式,丰富生活情趣、提高生命质量。

  

概述

  一、中国传统音乐疗法概况

  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洪荒时代,在人类刚刚走出丛林,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呐喊呼叫,这便是最原始的声乐形式;当获取渔猎耒耜成果之时,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达喜悦、欢乐之情,这便是最原始的乐器雏形。“伏羲氏教民佃渔,有网罟之歌;神农氏教民食谷,有丰收之咏”,形象地展现了音乐的起源。

  中国是音乐治疗最早的发祥地,两千二百多年前的《吕氏春秋》(公元前239年前后)中就已经指出:“音乐之所由来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和而成章。”这应该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使用“音乐”一词的文献,不仅如此,《吕氏春秋》还精辟地指明了音乐的核心要素——“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和而成章”,诸如节奏的“疾徐”、情绪的“哀乐”、风格的“刚柔”、音色的“清浊”,无不体现出“阴阳变化”的相辅相成、互根互用、消长起伏的要素。

  用音乐来养身养性,古已有之。“礼者,天下之中经;乐者,天下之中和;礼乐者,先王所以养人之神,正人气而归正性也”(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礼乐论》),古人把“乐”看得和“礼”同等重要。音乐能促进疾病的康复,能延年益寿,其医疗保健作用已被无数的事例所证实。

  音乐治疗的历史可见于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该书纪录了我国传统乐学理论,将古代五音和十二律与五行学说相互配属,通过五行学说将音律与五脏六腑、五志七情紧密联系在一起,《黄帝内经》王冰注:“角谓木音,调而直也;徵谓火音,和而美也;宫为土音,大而和也;商谓金音,轻而劲也;羽谓水音,沉而深也。”明代张景岳阐释《内经》时用“律吕相生卦气图”来显示律吕变化的规律,进而用于人体心身的养生康复和疾病治疗(《类经附翼》)。

  唐宋以后,音乐已被用来养生保健和防治疾病,已较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唐代诗人白居易有《好听琴》诗:“本性好丝桐,心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逼真记述了诗人喜好音乐,并且以之来陶冶心态和预防疾病的事实。

  金元明清时期,都有一些医家善用音乐疗法治病,如金元时期名医张子和,明代名医张景岳、龚居中,清代名医吴师机等,但多是吉光片羽,难成体系。

  中国古代认为音乐能对人体发生作用,是因为音乐能调节平衡机体的阴阳,“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调和以致和谐,是音乐治疗的关键理念。《史记》:“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正如和心也。”即通过调和来平衡人体气机的升降有序、脏腑的运转正常。

  音乐和药物不同,它无法通过对人的脏腑组织直接发挥作用,只能通过“声能”的传递、转换来间接对人体产生作用,因此,它的作用机制只能是“调和”。“龢”是“和”的古字,其义符“龠”即是类似于笙的编管乐器;而“和”的义符“口”,更是以发音发声的协调来表达和谐的意义。《礼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即是表述音乐对情志的调节作用。

  中国传统音乐将“乐与人和”、“天人合一”作为理想境界,这与中医强调阴阳平衡、五脏相因、情志相胜、三因制宜的诉求是一致的,理论的互通互用成为两者结合的内在契机,中医通常将音乐与诗词歌舞游戏等文体活动相结合,形成方式多样又切合个体化需求的综合疗法。

  

二、现代音乐疗法基本概况

  现代音乐治疗的发源地是美国,开始于二战期间,播放音乐是为了减轻伤员的痛苦,即所谓的“战壕音乐”,后来逐步发展到现在的系统科学体系,并于1950年成立了音乐治疗学会。由于音乐疗法对一些疾病的疗效十分显著,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成立了音乐治疗的组织,音乐治疗已经普及到世界各地。据世界音乐治疗联合会统计,目前世界上有45个国家开展了音乐治疗,有150所大学开设了音乐治疗教育。

  音乐疗法在西方的兴起,是与所谓“医学模式”的改变相伴发生的。随着现代工业化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心理、情绪、精神因素,对生理状态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导致了越来越多的疾病发生,例如心脑血管病、癌症、溃疡等,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心理因素所诱发的。因此医学界的观念也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这种形势下,音乐作为一种能动的、情绪的、原始的、精神的综合能量,它对于人类身心健康的作用,也就愈来愈重要了。

  西方国家的音乐治疗概念和实践,包括三个不同的方式,即:临床、娱乐、教育。

  临床方式:对象是各种疾病的患者,主要是对生理、心理及情绪障碍性疾病使用音乐来进行医学的或心理的治疗。这种方式效果最为显著。具体做法是让患者欣赏经过挑选的音乐作品,或让患者自己演奏各种乐器,或让患者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舞蹈或其他动作。这种方式是医学的一种操作,需要医生从治疗的有效性上作出设计,再加以充分的指导。

  娱乐方式:这是为了改善住院病人的生活环境而进行的消遣性娱乐活动,不需要做医学方面的设计和指导,主要是一种背景的过程,使病人的生活充满欢乐,有利于病人的康复过程。

  教育方式:目前西方的音乐治疗理论中,“教育”指的是对儿童的音乐教育,包括健康儿童和特殊儿童(尤其是智力发育障碍儿童)。音乐教育对健康儿童来说,是为了促进他们的心身发育,而对特殊儿童,则认为:音乐作为一种非语言的联系手段,可帮助(甚至取代)语言而碰撞出儿童的智力火花,用特殊的音乐技巧来帮助儿童掌握抽象思维的概念,帮助他们发掘自己的抽象力和说话能力。

  西方对音乐治疗师的要求相当高,他们首先必须是经过全面训练的、有经验的音乐家,能把音乐心理学应用于治疗工作中,能够演奏或演唱,熟悉大多数音乐作品,能指导合唱和合奏;还必须具备生理学、心理学和医学知识。音乐治疗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格,即成熟、稳重、善于观察,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热情、富有同情心,理解但不参与个人感情色彩,有幽默感、耐心和毅力。国外的音乐治疗师拥有行医执照,极受世人尊重,地位颇类心理医师。

  西方国家进行音乐疗法的研究,比较注重实验方面的探索,利用动物实验或临床实验,掌握了大量有关音乐对人生理、心理的作用机制。但是,在以前的实践中,西方也缺少专门的音乐作品,近年来,各国的音乐治疗家们已经认识到,音乐治疗只有由专门的人才来设计、实施和控制运用才能取得成功,才是有价值的工作。只有建立在优秀作品基础上的治疗,才会有好的效果。

  第一次国际性的音乐疗法会议是十几年前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召开的美洲各国音乐治疗大会,会上成立了世界性的音乐疗法组织──世界音乐疗法联合会,这个组织集中了全世界从事音乐治疗的精英人物,数千名声名卓著的生理学家、音乐家、精神病学家、社会活动家、医学家、教育家成为该联合会的成员。现在,几乎每年都要举行国际性的音乐治疗会议。在第一届世界音乐治疗联盟大会上,各国专家提出,音乐疗法的手段是音乐,而音乐是一种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艺术,因此,世界音乐疗法的发展方向是建立各民族自身的音乐治疗体系,各民族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才能使世界音乐疗法五彩纷陈,更重要的是,只有本民族的音乐治疗作品,才能为当地的人民接受,起到实际的治疗效果。

 目前,世界上音乐治疗的发展很不平衡,亚洲地区相对落后。只有日本较早成立了音乐疗法学会,并开办了音乐疗法学院;中国大陆于1992年成立了音乐疗法学会。台湾现在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在美国等地学过或正在学习音乐疗法,也没有建立必要的组织和学校。但是,随着亚洲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音乐疗法的要求也将愈来愈高,音乐疗法必将成为艺术与医学紧密结合的一门学科而出现在各种医疗保健场所,成为一项造福人类的宏伟事业。

  三、治疗音乐与其他音乐有什么不同

  无论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在使用音乐治疗方案时,都是大费踌躇的,因为“现成的”音乐都是“欣赏性音乐”,它们是音乐家为了反应自己的、或民族的、或地域的思想、风貌、故事而注入了一定的倾向性,人们欣赏它,是为了体会音乐家“需要表现的”内容,是让自己的思想在音乐家、演奏家、指挥家所限定的“主题”内发挥作用,所以对于“治疗”来说,就有了很大的局限性,而所谓治疗音乐作品、健康音乐作品,改换了创作角度,是为了“疾病”而创作,音乐家、演奏家、指挥家是围绕着“健康”而尽力,因此,这样的作品,无论在指导思想,还是创作手法、音乐风格等各个方面,都是别具一格的。当然,既是音乐,就必须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要有美的旋律作为治疗信息的载体,不仅病人,即使一般人用作闲暇时的音乐欣赏,也能达到美的享受;有一部分研究音乐疗法的学者单纯走生理学研究的路子,将单调的节奏、无休止重复的旋律、固定的音高等物理要素作为音乐治疗的作品,忽视了音乐对人更重要的作用--心理作用,这样的音乐使用不到五分钟,患者就会烦躁不已,不但起不到治疗作用,甚至会形成副作用。

  音乐达到医学效果的关键,还是在音乐结构的“平稳性”方面。即作品不能有较大的起伏和波动,情绪的变化必须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旋律、节奏必须相对平稳,让一定刺激量的音乐持续足够的时间,就象服用药物一样,使药效维持足够的时间和均匀的作用。这与其他音乐强调情节、追求效果、讲究故事性的创作目的,有着很大的不同。讲究平稳和保证可听性是一对矛盾,它给作曲家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此外,音乐治疗是以音乐作品为主体的、有计划、有目标的治疗过程。治疗性音乐活动和艺术性音乐活动在活动类型上是大体相同的,但是在活动的目的和要求上则明显不同。艺术性音乐活动的人是正常人,他们从兴趣、才能等自身条件出发,选择表演、欣赏,以达到享受或鉴赏的目的,也就是说,艺术要求是首要的。治疗性音乐活动的人是病人,(也包含出于保健需要的正常人),他们往往由音乐治疗师根据病情需要,适当考虑病人的性格、文化程度等特征,指定表演、欣赏的内容,以达到治疗或康复的目的,因此,治疗上的要求是首要的。

四、中国的治疗音乐与外国的有什么不同

  刚刚开始起步的中国音乐治疗事业,经过数年来艰辛发展,深深地意识到,要想使音乐疗法成为一门受人欢迎的艺术门类,就必须抓住民族特色,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神奇卓效的中国传统医学、典雅丰富的中国音乐艺术,通过精心的设计、编排、深化,并且还要具有现代意识,赋予世界性的表现手法,才能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新学科。

  首先,音乐要具有深厚的民族基础,但又不是简单的民乐演奏,而是溶民族之魂于作品之中,使作品既有民族风味,又达到保健康复作用。

  中国的音乐治疗作品要扎根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用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精华锻铸出新时代的音乐之魂。诸如“阴阳学说”、“五行理论”以及中医的“脏腑、经络体系”、“心神、情志学说”,是音乐的创作依据和使用的指导纲要。要将“中和”、“平衡”、“天人相应”、“运动变化”等《易经》的要义,采用音乐的语言做出了艺术的诠释。这样,音乐作品才会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在世界音乐疗法中明显地不同凡响。

  其次,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疗法作品与西方的同类作品相比较,强调心理与生理的共同作用,也就是说注重“身、心双修”。在音乐对心理的调节方面,中国的七情理论认为:情志的失调可以通过“相生、相克”来获得平衡,例如,过度压抑的病态,可以用“怒”来平衡,因此,对于音乐治疗作品来说,通常采用激昂、悲愤的旋律,强大而带震憾性的音量,帮助患者宣泄郁闷的心志。然后再用轻松、流畅的音乐来放松患者精神。这在中医理论中分别称为“木(怒)克土(思)”、“火(喜)生土(思)”。

  而在生理调节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相应”理论认为,自然界与人是“同构异质”的,就是说,无论世界上的什么实物,都是由几种相同的元素构成的,只是结构不同,所以采表现出不同的形状和特征。进一步展开,则音乐也是一样,也具有世间万物所共有的属性,“五音”(即古代的五声音阶)也有着和“五脏”相应的各种属性。因此,以五音调式编配的各种乐曲,就可以通过这种共同的属性而直接作用于人体的五脏系统。例如:“宫调式”作用于“脾”、“商调式”作用于“肺”、“角调式”作用于“肝”、“徴调式”作用于“心”、“羽调式”作用于“肾”。

  也许有人怀疑音乐对脏腑的直接作用,所以有必要对中医的“五脏”概念作简单的解释。在中医理论中,所谓的“脏腑”,并不仅是西医解剖学所看到的那些实质器官,而是一个系统的集合,是一个功能组合的概念。例如:肝脏,包括肝本质、眼睛、筋(肌腱)、爪甲……其功能范围涉及血液、情志、性功能、消化等很多方面。因此,音乐也就可以通过对它所涉及到的所有体表的成份的作用、对其功能的每一方面进行调节,因而直接地,或反馈性地作用于“肝”这一系统的整体。

  在作用方式上,中国音乐讲究清、静、淡、远的意境,音乐疗法注重“内在的调节”,与西方的音乐治疗相比,偏于“静态”,用通俗的语言来说,中国的音疗喜欢“安安静静”地“听”音乐。实际上,这种“静”只是表面现象,机体内却在进行着情志的调适,通过施乐使人心神安宁,情志舒畅,气血调和而达到身性相合的佳境。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