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有限语言的治疗:用音乐援助北川

作者:站长    来源:网络    更新:2009-05-24 04:37    浏览量:0

 

    张思琪是北川中学高二的学生。今年3月她报名参加羌族音乐特长班后,生活变得有了目标,考大学的梦想复燃了。

    文化成绩不拔尖,她原以为这个目标已不现实,现在可以尝试考艺术类院校了。张思琪一直喜欢音乐,羌族音乐特长班使她得以接受专业训练。

改变张思琪生活的是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师生。这是一场特殊的音乐援助,音乐学院副院长周世斌是发起人。去年地震后不久他带着四个学生去了北川中学的帐篷。一年之间,音乐援助一直没有间断,正在积聚越来越多的力量。

                     音乐治疗:超越有限的语言

    汶川地震之后,周世斌和大部分人一样天天守着电视关注灾情,心里琢磨自己能做点什么。妻子说,“你应该去”。他像被点醒了一般,对呀,自己是研究音乐心理学的,这不正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吗?周世斌为如何实现这个想法彻夜不眠:蜻蜓点水没有效果,不如集中于一个固定的人群。他把目标锁定北川中学的孩子。

    第二天清晨6点周世斌打电话给学校党委书记张雪,获得了校方的支持。周世斌通知自己的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下午开会,一个都不能缺席。然后他联系绵阳的朋友,通过绵阳文联的一位诗人找到北川中学校长刘亚春,当时刘亚春对要求去北川中学的媒体及各种社会团队一律拒绝,他担心蜂拥而至的人群给孩子们带来二次伤害。经过沟通后,他同意了周世斌的请求。

周世斌想象下午开会时这个提议一说出来会反响热烈,没想到刚说完,现场的氛围马上凝固了,一点动静都没有。沉闷几秒后周世斌打破僵局,他开始点名,从博士生点起,然后到硕士生,被点到的学生表示愿意去,他们询问有没有危险,表示还要和家人商量。周世斌鼓励学生说,他们是去援助孩子,孩子在的地方应该最安全,但他无法保证没有危险,那时的灾区余震不断,疫情隐患未消,唐家山堰塞湖也如一把利剑高悬。让周世斌没想到的是第二天学生纷纷给他打电话表示想同去,他们回去跟家人一提,话还没完父母就说应该去。周世斌这时反而需要劝大家,一次不可能去太多人,在后方保障后勤也是一种援助,以后还会有机会。

周世斌让学生每人设计两个方案:去了之后做什么?什么方式能平复孩子们痛苦的情绪,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哪怕是让他们暂时高兴起来?周世斌和学生讨论这些方案,自己心里也琢磨如何切入。

    那段时间很多心理工作者已经进入灾区。周世斌相信音乐治疗与众不同,音乐能直接和人的内心世界沟通,不需要语言做桥梁。在刚经历过大灾的震惊麻木之下,语言是有限的,很多人说不出来,也哭不出来,而音乐可以意会,直指心灵。

                 《回家》:帐篷里的萨克斯

    周世斌和四名学生5月25日到达绵阳,随即赶往学生们所在的长虹培训中心帐篷。

他们支帐篷的时候,一些学生在旁边看。周世斌主动打招呼,孩子们没什么反应,那段时间他们见的媒体和社会团队太多了。周世斌接着说,我是首都师范大学的老师,学音乐的。“音乐?”学生们立刻凑了过来。其中有一个叫刘波的男孩,问周世斌会不会吹萨克斯,他想听《回家》。

周世斌唯独没带萨克斯。他马上给以前的学生、绵阳师范音乐学院的院长打电话,希望帮忙找把萨克斯。那时的绵阳市也处于混乱停顿的状态,学生费尽周折找到一把萨克斯送过来,周世斌打开一看,锈迹斑斑。就用这把老旧的萨克斯,他吹《回家》,满足了灾区孩子的第一个请求,刘波静静地听着。

    周世斌一个个帐篷地走访。他有两个优势。籍贯山东的他生长于四川,能说一口地道的四川话。另外,他1982年大学毕业时跟老师去四川九寨沟县采风,途经茂县,收集了一些羌族锅庄舞曲,在此基础上查阅资料,本科毕业论文写了 《羌族锅庄舞曲艺术特征初探》。第二年他又和老师去茂县乡村收集羌族民歌,学唱羌族民歌,对羌族文化艺术比较了解。而北川中学的孩子恰好大部分是羌族人。

去第一个帐篷的情形至今仍然历历在目。周世斌先用普通话自我介绍,然后说,你们信不信我会说四川话?随后用四川话又介绍了一遍,亲切感一下子就产生了。他们坐进帐篷,周世斌提议一起唱羌族民歌。北川中学的同学很大方,一名叫熊恬恬的女生第一个唱,大家给她鼓掌伴唱,随后周世斌也用羌语给大家演唱,一来二去场面活跃了起来。北川的孩子开始唱通俗歌曲,首师大的学生为他们伴奏,帐篷里笑声歌声不断。

    周世斌把带来的打击乐器给同学们玩,给他们讲羌族的文化和历史。渐渐地,孩子们没事儿就到周世斌的帐篷来,一大早打完饭就过来,到晚上睡觉时都不愿意离开。信任建立之后,孩子们和他们聊地震,聊家人,聊同学,聊到伤心之处止不住哭。

    在绵阳呆的十来天里,周世斌走访了很多帐篷。每个帐篷的孩子都会点《回家》这首曲子。孩子们说,我们没家了,我们想回家。

                           轮椅吉他队的成立

    周世斌清楚心理援助不是一次能解决问题的,回北京后他思考如何继续。

在北川中学校长刘亚春的邀请下,周世斌9月1日陪同首师大党委书记张雪再次来到四川,参加北川中学开学典礼。

    在校园里,他看到一位同学拎着一个很长的假肢晃悠着在前面走,顺着同学走的方向望去,是齐刷刷的一片轮椅。这幕情景给了周世斌很大的震撼,这是5月他不曾见到的,受伤的孩子那时还在医院。周世斌当时有些发愣,他意识到这些失去健全身体的孩子更需要帮助。

    成立轮椅吉他队的想法顿时冒了出来。在音乐治疗中,吉他是功能性乐器,它容易入门,张扬个性,可以自弹自唱,抒发心意。周世斌希望孩子通过学习吉他转移注意力,同时他也希望登台弹唱能帮助孩子重新树立信心,找回生命中的亮点。

轮椅吉他队收了15名学生,他们大部分之前没有摸过吉他。周世斌10月份组织了一次文艺汇演,他给吉他队定的演出曲目是《我和你》。当孩子们坐在轮椅上抱着吉他弹唱时,场面很感人。经过一个月的启蒙训练,演奏的技巧还很稚嫩,但台下很多听众都哭了。

    他们还为这些健全的孩子他们成立了管乐团、合唱团、舞蹈团以及钢琴集体班。北川中学的学生们用极高的热情回应首师大师生的好意,钢琴班只有16个名额,报名的有好几百人。其他社团也深受欢迎。周世斌由此感受到,在这所管理刚性严格、半军事化的学校里,太需要引入一种柔性、人性化的文化了。他对校长刘亚春说,如果不亦刚亦柔,经历了那么大的灾难,时间长了学生的心理会出问题。

周世斌没想到这种柔性文化和北川中学一些老师的观念起了冲突。这些一心扑在工作上尽职尽责的老师认为,即便是课后练习,也会耽误学习。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学生参加这些社团浪费时间,有的老师干脆在晚自习讲新课,让学生不敢缺席。

这些业余社团成立后,已不是周世斌和三四个学生的力量可以支撑。首师大音乐学院的学生们分批轮流来北川中学执教。周世斌要求去北川的学生第一要有爱心,第二要有责任心,第三要有激情,第四要有才艺——会唱通俗歌曲,钢琴基础好,能即兴伴奏。

                                北川特长班

    北川中学成了灾区教育的一个符号和象征。校长刘亚春认识到学校的发展不能走常规模式,文化成绩不理想是它的短处,如果以普通高考为目标竞争,永远争不过绵阳中学、绵阳南山中学。它的长处在于,这些羌族学生骨子里有能歌善舞的天赋。

    周世斌对此深有体会。去年10月他看合唱团排练,唱《太阳出来喜洋洋》,一位女生领唱。唱第一次时这个女生声音很小,没什么艺术感。周世斌指导她把声音提高,把节奏放慢,唱出山歌的高亢嘹亮。这女生提高调子后,声音立刻亮了起来,特别纯美通透,天籁一般。把如此出众的音乐才华埋没,拿文化成绩的短项去拼,周世斌也觉得可惜。

    如何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扬长避短?和北川中学协商之后,首师大决定在北川中学建立羌族音乐特长班和羌族舞蹈特长班,目标瞄准艺术类高考,同时把北川纳为首师大音乐教学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国家级实验区的一个基地,学生的毕业实习和艺术实践与此挂钩,过去执教的学生能拿到相应的学分。

首师大的老师们今年3月去北川中学考核选拔,在高二和高一两个年级成立了音乐特长班和舞蹈特长班。张思琪就是其中的一位,高二的她今年12月将参加艺术院校的专业考试,她想报考首师大或者重庆的音乐院校。

    张思琪每天早上六点起床,练一个小时音乐后赶去上半堂早自习,然后是上午的四节文化课,下午两节文化课,两节音乐课,晚饭后继续上两节音乐课,再晚自习,回到宿舍一般十点多。相比于以前漫无目的的日子,她觉得目前的状态辛苦却充实。从上高中起张思琪就清楚应该以高考为目标,但越学越觉得这个目标遥远,现在她重新树立了上大学的信心。

    今年的5月12日,周世斌去北川中学和学生们一起度过,这是去年的承诺。首师大老师创作的《北川中学之歌》已经在校园回响。周年祭日的前一天,校园里充满了一种压抑的平静,都知道第二天是什么日子,但谁都不去碰触它。第二天,压抑的情绪爆发了,上午高二两个班的学生在“起立”后不肯坐下,要求去老县城祭拜同学。晚上音乐和舞蹈特长班的专业课也没法上下去,周世斌干脆把大家组织起来唱歌 “跳舞”做游戏,现场气氛轻松了,被孩子们看作“再生之日”的周年祭日就这么度过了。

         

2009年05月22日 经济观察报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