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治疗:用音乐做非音乐的事情
用音乐做着非音乐的事情,帮助中国建立针对特殊孩子的音乐治疗教师团队,把国际上规范的对特殊孩子极为有效的音乐治疗教学体系移植到中国,早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的数学家曾唯斌教授是中美传统文化促进会的会长,中国与美国的文化桥梁,被大家誉为“爱心天使”。继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走进震区,支援向峨小学的建设,发动广州市少年宫和来自中美两国5000多名孩子一起为向峨小学烧制一座艺术之墙,从此开始了与广州市少年宫长达5年之久的合作,今年更是有了一个“异想天开”的梦想……
目标:为中国培养第一批音乐治疗“种子教师”
有梦想就有行动。今年五月份曾教授特意从美国肯塔基大学请来奥尔夫音乐治疗专家为广州少年宫特殊教育中心的老师做短期的专业师资培训,在培训中发现中国在音乐治疗技术运用在特殊教育方面与国际上的观念相比更偏重理论,尤其在看了肯塔基大学音乐治疗博士Lori和Olivia现场教学后,广州市少年宫常务副主任关小蕾热切地希望曾教授能与两位博士考虑在广州以广州市少年宫特殊教育中心音乐治疗教师团队为基础建立一个全国音乐治疗教师团队,为中国培养第一批音乐治疗“种子教师”,两位专家在考察后,为这群年轻富有朝气的老师们所感动,共同表示愿意将美国肯塔基大学音乐治疗硕士课程引进中国;在曾教授和广州市少年宫沟通协调下,经过半年不懈的努力,达成合作意向,12月中旬,名为《Initiative of Music Therapy in Special Education》的项目随着三位专家再次来到羊城,由广州市少年宫主办,在众多报名的教师中挑选了分别来自河北、上海、浙江、四川、湖南、广东在当地特校和公益组织中的骨干教师十五名,开始了第一期“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治疗”课程,培训共为六期,为期三年。
Lori和Olivia二位专家虽然只是第二次来广州,可一颗服务中国的心在她们心中萌生,美国肯塔基大学音乐治疗主任Lori说:“人的一生中,有多少人能够有机会做一件事引来一个很大的变化呢?”
课堂:精彩的课程激发学员创造力
在临近岁未,在飘着令人瑟瑟发抖的冬雨的广州最冷的那几天(12月14日至17日),广州市第二少年宫613课室里却散发着阵阵的温暖、浓浓的热情,Lori和Olivia的课程很具感染力,来自全国各地的13位学员深深被她们精彩的课程所吸引。课室里时而寂静时而阵阵掌声不断,时而紧张时而笑声迭起;Lori的权威性表现在音乐治疗对特殊孩子的测评上,Olivia有丰富的一线带课和治疗经验,Lori她经常手抱吉他,用即兴的音乐、信手拈来的案例,影响着学员们的观念,她们善于激发学员的创造力,鼓励他们现场进行实验教学,告诉学员数据建立数据体系的重要性,耐心详尽地描述着细节。
连续4天,每天长达7小时的上课,两位老师乐中其中,她们说这是因为她们看到学员们非常努力,有敏锐的直觉,有优秀的创造力。Olivia说:“第一期课程是为了帮助学员强化特殊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基础,为后期音乐治疗技术做好铺垫。”Lori说:“有一样东西,我们谁也教不了的,那就是从这些老师身上,都可以看到有一颗愿意帮助特殊孩子的心。”
这批“种子教师”他们都必须具有两年的特殊教育服务经验和基本的英语沟通能力。而且都签订“军令状”必须跟进学习三年,“军令状”后面更是曾教授和广州市少年宫特殊教育中心一份深深的期待:希望他们成为“中国特殊教育音乐治疗”技术的先行者与实践者”。
意义:中国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治疗迈出重要一步
短短的四天,中国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治疗在广州市第二少年宫迈出重要的一步,在这里也将升起一颗颗特殊教育事业的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