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乐打开心灵的窗

作者:裴建素 李莉雅 张晓峰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更新:2013-06-04 01:35    浏览量:0

   5月29日10时多,张晓萌的第三堂课即将开始,她放下乐谱走出教室去接孩子。“在普通小学里,孩子们都会站好队一起走进音乐教室,而在这里,无论是音乐课还是体育课,只要离开教室就需要任课老师亲自去接送。”张晓萌说。

  几分钟后,孩子们手扶前方同学的肩膀走了过来,张晓萌一会儿拉拉走在排头孩子的手,一会儿又要照顾队尾的学生。走进音乐教室后,她一一将孩子们安顿在椅子上,当每个孩子都坐好后,音乐课开始了。

  随着轻柔的钢琴声缓缓流淌,稚嫩的歌声渐渐唱响。钢琴前,音乐老师张晓萌面带笑容,十指在琴键上轻舞飞扬;她的身旁,16双没有焦距的眼睛,齐齐望向琴声响起的方向。

  “下个月,‘第十一届中国少年儿童歌曲卡拉OK电视大赛’就要开赛了,我们有7个孩子都报名参加了,这是我们第二次参赛。在上一届比赛中,我们获得了组合唱法的银奖,而和我们比赛的都是正常的孩子。”张晓萌骄傲地说。

  张晓萌:“你付出真爱,就会走进孩子们的心里”

  作为一名80后,今年30岁的张晓萌自小的梦想就是做一名音乐教师。2006年,张晓萌大学毕业后来到了石家庄市特殊教育学校,成为一名特教老师。

  “毕业前,我专程到中央音乐学院学习了音乐治疗,这主要是针对失明、聋哑、自闭等特殊孩子的。我喜欢孩子,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些孩子被爱、被教育、被重视、被关注。”张晓萌说。

  2009年,石家庄市特教学校成立了盲部,学校有了第一批盲童,张晓萌成为他们的班主任和音乐老师。真正接触到盲童后,一直生活在“蜜罐”中的她倍感震撼。“一张张小脸上对音乐难掩的渴望,击中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张晓萌说。

  因为特教学校的孩子们不仅体弱多病还脆弱敏感,张晓萌教孩子们音乐的同时,更多地扮演着母亲的角色。

  早晨7点半到晚上10点半,是张晓萌的正常工作时间,宿舍、教室、食堂是她的主要工作场所,生活老师、班主任、音乐老师是她的三重身份。

  7:30,到教室照顾孩子,脸没洗干净的,她会给洗干净;不会梳头发的,她会给梳起来扎好;衣服穿反了、扣子扣错了、领子歪了,她给一一整理好。

  8:00,孩子们早读练习唱歌、乐器,她就边指导边抽空看作业。

  9:00――11:00,孩子们正常上课后,她会跟在一旁,随时处理各种问题。

  11:00――14:00,她带着孩子一起吃饭,等他们午休后,她还会到宿舍看看……

  21:30――22:30,她安排孩子睡觉,一一抹上花露水、盖好被子、放下蚊帐、点上蚊香,熄灯离开,再骑车回家……

  看似简单的工作列表,能清楚地看到张晓萌日常工作的琐碎,这需要付出很多的爱心、耐心才能做好。“这些孩子比一般孩子敏感,如果你付出真爱、有耐心,你就会走进他们的心里,成为他们的依靠。跟孩子们在一起,我总是很开心,朋友和同事们都说我眼睛都是闪亮的。”

  张晓萌说,全身心投入工作时,并不觉得累。到家躺在床上时,才会发觉浑身酸疼。

  盲童肖铮:“张妈妈特别美,就像仙女”

  孩子们因眼盲、失聪而常常弯腰驼背、习惯偏头,张晓萌只能从唱歌时的站姿开始,每天花上两三个小时帮孩子“掰背”;孩子们不能看乐谱,她一句句地教孩子们背诵……“有爱心才会有耐心,才会想方法去教这些孩子。”张晓萌说。

  课间,孩子们最常做的游戏是“节拍游戏”,这是张晓萌为了从节奏上训练孩子发明的。“跟着我的节奏打拍子,啪……啪……”“我说高,你说矮;我说大,你说小……”孩子们跟着张晓萌的节奏一起模仿,一同参与,每个人都会有引领同学击掌接力的机会。

  张晓萌是三年级的班主任,她的班里有一个叫肖铮的女孩,她是班里唯一的女生,也是最活跃的学生。可是,刚到学校时,肖铮非常内向,很少讲话,回答问题也总是低着头。由于小时候药物治疗不当,肖铮至今还经常因小便失禁尿裤子,所以她更是害怕被同学嘲笑。

  肖铮第一次唱歌时,她的头扎在胸前,声音小得几乎听不到。张晓萌就多关注她,鼓励她,同时,还要求同学们也要尊重和照顾肖铮,帮助她找回自信。一个月后,肖铮有了明显进步,说话时抬起了头,声音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活泼开朗,还成了全班音乐课上的“领唱”。“其实我们的努力就是想培养更多像肖铮一样的孩子,她没有因为视力的障碍影响到心灵,她通过学习建立了自信。”张晓萌说。

  “像电影《音乐之声》里的玛丽亚一样,希望‘张妈妈’永远和我们在一起!”的确,在盲童们的音乐梦想里,张晓萌的角色更多的不是老师,而是“妈妈”。一次,肖铮突然上吐下泻,吐了张晓萌一身,她顾不上身上的脏污,一路抱着她赶到了医院,照顾了整整一天。晚上,当张晓萌把她抱回学校五楼的宿舍时,昏睡中的肖铮搂着她的脖子,一声声地叫她“张妈妈”,张晓萌的眼睛瞬间湿润。

  “张妈妈特别美,就像仙女。”“不对,张妈妈像巴拉拉小魔仙。”“我最喜欢张妈妈,她教的歌最好听。”“我将来要买一栋大房子,买一张大床,我和张妈妈每天睡在一起。”“不行,张妈妈是我的,我也要和她睡在一起。”……每天,孩子们之间总会产生一些小争执,所争执的对象也总是他们的“张妈妈”。

  歌唱家郭兰英:“没想到她把盲孩培养得这样出色”

  “用音乐让孩子们快乐起来,让他们和正常孩子一样,度过幸福的童年。”这是张晓萌在工作第一天,写在日记本上的一段话,张晓萌也一直这样坚持着。

  2012年,第十届中国少年儿童歌曲卡拉OK电视大赛拉开帷幕,张晓萌为孩子们报了名。“带孩子们去参加这个比赛,我没有想过要让他们拿奖,只是想让孩子们出去看看。没想到,一路走过初赛、复赛,最后进了全国总决赛。”张晓萌说,那个时候是暑假七八月份,其他孩子们都放假了,参加比赛的四个孩子住在学校。张晓萌一大早赶到学校,给孩子们开饭,等孩子吃完饭,她才开始训练。

  “训练时,从每个字音的咬字开始,有的孩子是从县里来的,普通话不够标准,咬字不够清楚,我就一个字一个字地纠正。他们看不到歌词,没办法拿着谱子去学,我就一点点地唱,一句句地教,等孩子们记熟后再弹琴,让他们跟着伴奏唱。”张晓萌说,上午完成专业练习后,中午带着孩子吃饭。孩子吃饭时,她和盲部的主任会把孩子饭菜里面的辣椒、花椒一个个拣出来。有的孩子吃成了小花猫,她就给孩子们细心地擦干净。

  总决赛那天,张晓萌拉着肩搭着肩的4个孩子走上舞台,以一曲《一个老师的学校》轰动全场,战胜了很多正常的孩子摘得银奖,并得到了著名歌唱家郭兰英老师的高度评价:“没想到,这么年轻的特教老师能把盲孩子培养得这样出色,真不简单!”

  “为盲童打开一扇窗――心灵的窗,让爱的阳光照进心灵,让他们燃起永不熄灭的希望。”拿奖后的那天晚上,张晓萌的日记本上又多了这样一句话。

  孩子家长:“遇到张老师是孩子的福气”

  每天的音乐课是张晓萌最幸福和开心的时刻,作为特教学校的音乐老师,带着30个盲童唱歌时,她的心里总会涌起一股常人无法理解的骄傲:“虽然孩子们的眼睛看不见,但他们的心能‘看’见这个世界多姿多彩的每一天。”

  在这群特殊的孩子们面前,张晓萌就是他们的“眼”。为了培养更多的音乐“小天才”,张晓萌一个学生一个学生地教,教给他们如何呼吸,如何演唱,她一边摸着孩子的小肚子,一边告诉他们:“吸气!呼气!”通过触觉让孩子知道唱歌的技巧。当孩子们无法做到时,她便将孩子的小手拉到自己的身上,让孩子通过触摸熟悉如何用气……

  身边的亲朋好友对张晓萌有些不解:“你是不是80后啊?年纪轻轻的大姑娘,心甘情愿地给一群盲童当‘妈’,图个啥?”这个时候,在亲友眼中“不像80后”的张晓萌又和80后一样,坚持得近乎执拗起来:“我啥也不图,就想让他们有个快乐的童年、更好的未来!”

  “遇到张老师是孩子们的福气!”一位盲童家长如是说。

  “我想为孩子做些什么,我希望看到他们以后的生活更阳光或者更不一样。在我心里,虽然他们有自己的残疾和缺憾,但是他们和正常孩子一样都有追求快乐或者追求幸福的权利。

  “希望有一天,我能站在青歌赛的舞台上。”这是肖铮和王欣怡的梦想。

  “希望我能练好钢琴,成为钢琴家。”这是王玉婷的梦想。

  “有首歌叫《最好的未来》,希望这些孩子都要被宠爱,都有最好的未来。”这是张晓萌的梦想。

  获奖后,张晓萌带着孩子们同郭兰英(后右)合影。(资料片)

  5月21日20时25分,石家庄市特教学校盲童肖铮出现在中央电视台《向幸福出发》的节目中,10岁的肖铮以一首《最好的未来》赢得了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作为《向幸福出发》的一名委托人,肖铮向她心中最美的“张妈妈”发出邀请,感谢她细致入微的关怀和培养。

  肖铮口中的“张妈妈”是石家庄市特教学校的音乐老师张晓萌,她用音乐滋润30名盲童的心灵,让他们拥有童年的快乐。“孩子们眼睛看不到颜色,可他们的心能‘看见’这个世界多姿多彩的每一天!”张晓萌说。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