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对孤独症儿童的疗效研究
摘要 研究目的:探究音乐治疗后孤独症儿童临床症状的改善状况。方法:对5名不同程度的孤独症儿童实施18次个别治疗和18次团体治疗,分析治疗前后被试在《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中的得分变化、治疗过程的观察记录以及家长和教师的访谈情况,来检验再创造式音乐治疗改善孤独症儿童临床症状的成效。结果:经过三个月的音乐治疗,孤独症儿童在感觉、交往、语言、运动能力方面都有明显改善。结论:再创造式音乐治疗有利于孤独症儿童在交往、语言和运动等方面的康复。
关键词 再创造式 个别音乐治疗 团体音乐治疗 孤独症
1问题提出
近年来,孤独症的发现率和诊断率逐年提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鉴于孤独症儿童对音乐的特殊反应和兴趣,以及音乐在矫正行为、消除障碍上的治疗功能,运用音乐治疗的方法对孤独症儿童的行为进行干预,可以加强他们的学习与社会活动参与感,成为康复训练与治疗的契机。再创造式音乐治疗(recreativemusic
目前,国内外关于音乐治疗孤独症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对个案进行描述,而缺乏团体音乐治疗的研究,更缺少系统的、科学的、以数据分析为依据的实证研究,同时,已有研究大多局限于在音乐治疗室内实施的短期研究,这种隔绝式的短期治疗所带来的良性变化很难持久和深入。本研究旨在为孤独症儿童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能够渗透于日常生活、学习之中的再创造式音乐治疗的结构和流程,探究音乐治疗实施后,孤独症儿童在适应性行为方面的改善状况,从而为孤独症机构的音乐治疗师、教师及家长开展音乐治疗提供思路和方法。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10名6-8岁的孤独症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均由三级甲等医院确诊为孤独症。出于实验严谨性的需要,在本研究中,又运用国际和国内通用的评估工具对他们进行测评。测评方法为,实验者与苏州精神病院一名主任医师一起,根据《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向被试的主要养育者和长期与被试有直接接触的教师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并根据访谈结果给被试打分。确认轻中度孤独症4名,重度孤独症6名。随机匹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用《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测量并对前测结果进行曼一惠特尼u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儿童无论在ABC总分以及感觉能力、交往能力、运动能力、语言能力以及自我照顾能力五个分量表中的得分都没有差异,表明实验组、对照组在这几方面的水平基本相当,来自同一总体。
2.2研究过程
2.2.1制定音乐治疗计划
2.2.2实施个别音乐治疗
2.2.3进行团体音乐治疗
团体组建期是团体初始阶段,重点是设计营造温馨气氛的活动和轻松的相识活动。主要的音乐活动有:用乐器问好、自我介绍、问答游戏、你好游戏等,通过治疗师的指导和家长的帮助,与同伴进行初步的交流和互动,消除陌生感。
团体发展期是团体治疗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打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上开展各种音乐活动,促进孤独症儿童感觉、运动、交往、语言等能力的发展。主要的活动有:让儿童借助乐器进行交流。引导他们向其他成员介绍自己认识的乐器,与家长一起动手制作乐器,互相介绍,或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进行演奏。动作模仿。让儿童模仿治疗师的动作,或者每位儿童跟家长商量好一个示范动作,其余儿童模仿,让儿童体验做示范者的成就感以及被关注感。合作演奏《闪烁的小星》。给每位儿童分发一个音块和一根鼓棒,每个音块都有不同的颜色,分别代表“do、re、mi、fa、so1、la”六个音,按治疗师的指令敲击音块,在提示下完成歌曲的演奏。音乐运动“走走停停”。治疗师敲鼓时儿童按照节奏行走,敲锣时停止行进,迅速找到朋友握手。复习个别治疗中所学的歌曲。如在表演《N只老虎》、《拍手唱歌笑呵呵》、《拉拉勾》时,要求儿童找一个同伴面对面,边唱边表演,再交换同伴,尽可能使儿童有机会与更多人接触;表演《火车开了》时让儿童轮流做火车头,其余儿童拉着前面儿童的衣服行进,边开火车边演唱;表演《圆圈舞》时让儿童拉起圆圈按治疗师的指令运动;表演《找朋友》时让儿童边唱边做行进、敬礼、握手、告别等动作,与他人建立联系,学习交往、目光接触。
在团体结束期让成员看到自己取得的进步,进行结业式。这一阶段的主要活动有:“才艺大展示”,每一位儿童走上舞台表演一个事先在家里准备好的节目,治疗师给予表扬并分发奖品;“大团圆”,一起演唱大家熟悉的歌曲,在一个充满温馨甜蜜的情景中告别团体;治疗师与儿童互相赠送礼物,握手、拥抱。
2.3统计与分析
3结果
实验组儿童在接受18次个别音乐治疗和18次团体音乐治疗后,在交往能力、运动能力、语言能力各项得分上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将对照组儿童在研究前后的ABc量表得分比较,各因子得分略有降低,但各项因子分的前后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4讨论
4.1音乐治疗有助于提高孤独症儿童的认知理解能力和语言能力
在再创造式音乐治疗的过程中,先激发孤独症儿童的交流欲望,如,治疗师边敲击铃鼓边按节奏念白,把患儿的名字填入其中,边敲边说“敲铃鼓|敲铃鼓|
在治疗中,治疗师可以用音乐的形式让患儿学习各种知识,比如想让患儿理解数字概念,可以让他们按照节奏来数乐器的个数,如指导“敲一下(两下)”。学习颜色概念,可以使用不同颜色的乐器;训练听觉记忆,可以从单音到更长音列的模仿或演奏一个音,让患儿寻找是哪个乐器发出的;训练运动记忆,可以通过治疗师与患儿的念白并伴随拍击身体部位的动作,让患儿随念白表演适当的身体动作,逐步培养患儿的认知理解能力。
在本研究中,小Y是一个理解能力较差的孩子,他愿意模仿,语言表现为鹦鹉学舌,在治疗前,他无法理解家人跟他说的话,比如母亲下班回来,敲门,说:“快开门,妈妈回来了。”小Y也会跟着重复同样的话。接受音乐治疗后,小Y的语言理解能力大大提高,面对同样的情景,小Y会说:“哦,是妈妈回来了。”然后去开门。另外,他会在恰当的时候准确地使用语言,如“给你”、“谢谢你”、“不用谢”等,而不像治疗前只会重复别人的话。
4.2音乐治疗有助于孤独症儿童习得正常的行为模式
孤独症儿童的行为具有重复、刻板的特点,他们可以从这些行为中获得需要的刺激。音乐活动可以提供相类似的感官刺激,以致这些自我刺激行为可以在较正常的情况下出现。如,在本研究中的)XX有拍打手的刻板行为,治疗师指导她用拍铃鼓的方式为歌曲伴奏,当她用音乐的途径满足了自己的感官需要时,便自然而然地减少了自我刺激的行为。孤独症儿童往往生活范围狭窄,缺乏社会兴趣,如果能在音乐治疗中成功地培养他们一些正常的兴趣,便可以帮助他们走出狭窄的生活圈子,以正常的兴趣代替异常的玩耍行为。如果在治疗室习得了正常的行为模式,则有可能泛化到日常生活中去。再如,儿童在集体演奏《闪烁的小星》后,理解了规则和合作。CC在治疗前一旦有某方面的需要会立即想要得到,不能等待,否则就哭闹,团体治疗后,CC能够较好地遵守秩序和规则,如果有些愿望不能及时得到满足,只要家长或老师跟他解释一下,他就能等待。
4.3音乐治疗有助于促进孤独症儿童的交往能力
5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