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治疗与音乐治疗
洪振耀
辅仁大学语言学研究所
中文摘要:本文尝试探讨语言治疗与音乐治疗之间的关系。语言治疗在本文中泛指 一切听语障碍的治疗。在引言之后先就语言与音乐的起源、结构、功用、生物基础等观点讨论两者的异同,然后申论这两种能力实为人 性的基柱,所以在医学伦理学中应该作为诠释生命的基本考虑。在临床上语言治疗与音乐治疗不论就治疗对像、一般或特定治疗目标 而言,都有颇多可以互通之处。本文进一步从符号结构、心理认知、和社会互动的观点阐述两者共通的理论原则,然后再重点式地探讨当 中所牵涉的生物神经认知机制,其中所涵盖者包括「神经细胞聚集理论」和「剎那演生理论」等,最后更以实际病例之试析印证这些理论 。结论中提倡双方相关人员宜积极合作,从事理论研究和临床工作,以期拓展新知,嘉惠病患。
(关键词:语言治疗、音乐治疗 、神经科学、神经语言学、认知、人性、医学伦理学、复健医学、语言、音乐、神经细胞聚集理论、剎那演生理论)
一、引言
在一般现代人的概念中,语言与音乐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 ,而这两方面的专业人员如语言学家、语言治疗师、音乐家、音乐学家、音乐治疗师等,彼此互动并不频繁。唯有天才博学如前中 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院士赵元任先生者才能既作曲又填词而留有「教我如何不想他」的隽永之作。杨荫浏(1988)先生在《语言与音乐》一书中,精辟地兼论中国方言与戏曲的唱腔 ,也是近代少数难得的佳作。
在近代认知科学思想潮流的冲激之下,人类高等的认知功能成为科学研 究关怀的焦点,一个统合的理论在各方才俊审问、慎思、明辨,日积月累,用功钻研之下也几近呼之欲出。
语言与音乐同为人类高等的认知功能,同样是深植人性 ,使人之所以不愧为人者。本文先从结构、功能、和生物三方面的观点,综论语言与音乐在本质上的异同,继而点明在临床上语言治疗与音乐 治疗不论就治疗对像或治疗目标而言都有颇多共通之处1。最后在从符号结构、生物认知、社会文化三方面的观点阐述两者一般 共通的理论通则以后,更对当中所牵涉的神经认知机制稍做重点式的探讨,并且将这些观点应用于临床实例的分析。
希望从事临床工作的专业同仁能够在宽广的思考空间里 ,在吸收整合各方有利的知识源泉之外,更能切身笃行,嘉惠病患。
二、语言与音乐在本质上之异同
早在语言学家Noam Chomsky(1957)奠定近代语言学结构分析的基础之前,德国的音乐学家Heinrich Schenker (1935)在分析音乐结构时即指出音乐与语言有颇多的共通点 。他当时用来分析音乐的基本概念与二十多年后Chomsky所谓的深层结构、衍生变形,甚至最近所谓的「原则参数设定理论 」等概念,颇多不谋而合之处。虽然两者在思想史上应该没有什么因果关系,但是若非音乐与语言在本质上即有颇多的共通点 ,否则这两个在现代一般人认为是不同的领域,在历史上也不会有如此共通的理论。
A. 语言与音乐的起源
关于语言与音乐的起源究竟为何,学者专家诸多臆测,未有定论。有趣的是,有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来自于音乐,试图在音乐中寻找语言 的根源;反之,也有音乐学家认为音乐来自于语言,试图在语言中寻找音乐的根源。
暂且撇开史前史不提,凭历史文献而论,中国早期的音乐首推《诗经》2,而诗经者乃所以「言志」者也,因此在诗经时期的中国音乐仍然依附 于语言之下,并未与语言并立或独立。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比较文学系的Neubauer(1986)教授在其著作《音乐自语言中的解放(The Emancipation of Music from Language》一书第二章论及「音乐与语言」时考证古希腊文<ìïõóéêç(musike)>一字的含意在公历纪元前五世纪末之前都还同时包含了音乐和语言 ,所以此时的西方音乐也是和诗歌有密切的关系,仍然相当依附于语言之下,直至后来较复杂的乐器发明了以后,音乐才渐渐摆脱了语言而独 立存在3。
东方音乐所发明使用的乐器,与人体用来作语言沟通的原始发声器官关系较近,所以一直保留了较浓厚「无曲不可歌」的成分 。西方音乐则由于乐器的发明渐渐超越了人体原始发声器官的形式和极限,所以比起东方音乐,有较多适合演奏,但是并不见得适合演唱的曲 子,而使得有些作曲家在某些乐段中还得特别标明「可歌(cantabile)」的演奏表情记号。
B. 界定人类语言之基本考虑
为了定义人类的语言,Hocket & Altman (1968)、McNeil (1970)、Demers (1988)等列出十余项考虑标准,用以凸显人类语言有别于动物沟通系统的特性 。借用这些考虑标准来比较语言与音乐在本质上之异同,我们将不难发现其实两者间或有异,然而在本质上却有颇多共通之处 ,这也提供了语言治疗与音乐治疗在临床上可以互通的初步思考动机。
1. 通讯频道
生物界的通讯频道有利用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电流等不一而足4。恰巧人类的语言与音乐用的都是听觉系统,在发声上也都相当倚重发 声管内的发声器官。近代科学发达以后,语言发音已有合成语音、扩音器等辅助器材,音乐则在乐器上更已经超越了原始器官而有各式 各样的乐器,但是在演奏器乐时其音乐性的诠释仍然保留了原始发声器官的遗迹。
2. 传播方向与音源回溯
语言与音乐同属声响讯号,而声响讯号在同质的媒介中基本上都是向各方同时等量扩散传播,因此讯号接收者也可以藉此回溯音源。
3. 讯号衰逝
若就频谱图的判读而言,语音、声乐、器乐都显示频高、共振峰、音长、强弱等重要指标。声响讯号衰逝极为快速,若非经由文字 、乐谱、录音仪器设备等予以存留则基本上是极为短暂的讯号。
4. 独立明显的单位元素
虽然在物理现象上要在连续不断的讯号中客观地切割语言与音乐的单位元素不无争议,但是这些单位元素或者不断重复出现 ,或者显然单独出现,也是不争的事实,如钢琴等固定调音的乐器具备独立的单位元素更是明显。
5. 时空超越性
语言与音乐的指涉对象与动物的沟通系统不同,不限于现时现地(nunc et hoc),两者同样是人类超越时空的抽像符号运作。宗教信仰是人类认知活动 超时空的自然结果,而在宗教活动中语言与音乐经常是并用的。
6. 语意指涉
语言与音乐的声响讯号基本上都有语意指涉,都可以描述世上的事物或事件,但是音乐的语意指涉有相当的选择性,有所局限 ,远不如语言来得广泛全面,能让人无所不谈。至于语意的清晰度方面,语言也较音乐拥有较高的群体共识。这与人类选择用语言而不用音乐 做为基本的沟通工具有密切的循环因果关系。
7. 符号与意义间之非必然连结
人类思惟相当倚重符号,因而在心灵中,符号几乎完全取代了其所指称的实体。固然在记号学上,符号与意义之间的连结若越紧密 ,则越表示符号选择得恰当,但是真正抽像思考的威力在于符号与意义间之非必然连结,这一点在越高等的抽像思考越是明显 。在早期语言学理论中,囿于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名实论」的误导而曾经有所谓的「语音象征说(Sound Symbolism)」认为某一类的音大都代表某一类的意思,这种现象在「状声词(onomatopoeia)」尤为常见,但是在整体语言中终究属少数,不足以也更不应当类化为 人类整体语言符号运作的全面通则。在音乐上情形大致相同,不过人类对于某种声音会起某种自然的生理及心理反应,属于 「心理物理学(Psychophysics)」以及「声响心理学(Psychoacoustics)」的研究范围,音乐符号系统在此层面的运用在比重上多于语言 。但是就较高的层面而言,符号与意义之间的连结仍旧是非必然的,例如摇滚乐可以被斥为腐蚀人心的靡靡之音,也可以在先进的教会中 用为圣乐,原因就在于音乐的符号与意义之间的连结并非必然的。
8. 虚伪讯息
语言容许人类言不及义,空有言语行为而无讯息传递,甚至说谎,语意背乎心意。任何不包含此功能的语言,恐怕迟早必将引起大恐慌 。德国剧作家Christian Bock(1906-1975)在二次大战后所写的广播剧「Das sonderbare Telefon《奇妙的电话》」中一具只传真话的电话引起安宁小镇的大恐慌即属此 例5。标题音乐的意义指涉较明确,形式音乐的讯息内涵则回返于音符和乐 曲结构的本身,讯息内涵空洞的音乐由于音乐一般相当强调欣赏价值,既无内涵便无法令人欣赏,因此难以流行或传世。音乐在政治以及军 事上被误用滥用的情形差可比拟语言的说谎行为。
9. 各层分离系统
语言若分为语音、构词、句法、章法、语意等层面,则各层面也都自有法则,可以并行不悖。音乐的音符、节奏、乐句、乐章 、曲风等也都各有法则,自成体系。
10. 开放性符号系统
语言与音乐都同样利用有限的符号做无限的组合,表达无限的新意。人类语言的音素虽然依语言不同而多寡有别,但是大致不过在十余至 百余之间(Trubetzkoy、1939; Maddieson、1984),而其组合却可以让人言及天文地理,谈心论性。东方五音音阶也不过 才宫、商、角、子、羽五音,明朝郑恭王世子朱载堉和德国巴哈的十二平均律中基本音也不过才十二个半音,结果都可以组成无限悠扬的乐曲 ,初闻者也经常可以大致领会其曲意。也只有开放性的符号系统才可能有如此无限的生产力和创造力。
11. 反身性
人类可以用语言来讨论语言,此时所用的语言称为形上语,如语言学家所使用的术语即属形上语。形上语还可以有其形上语 ,理论上虽可无限循环,但是实际上只循环一两次而已。音乐学家讨论音乐时无法只用音乐,还是得借助于语言 ,所以就符号系统的特性而言,音乐并不像语言有浓厚的反身性。若考虑由主题转为变奏,或改编前人乐曲都不应该算真有反身性。
12. 收发互通
讯号发送者可同时兼为讯号接收者。机器通讯大都不具此功能,而生物体则或多或少具此功能,否则有违沟通的本意 。理论上虽然两者可以互通,但是实际上人类扮演听话者的机会通常都多于说话者,在音乐方面差距更大,音乐欣赏家的数目远多于演奏家。
13. 自我监控
讯号发送者在传送讯号的同时也执行自我监控。常人都有此功能,受酒精等药物影响时监控功能降低。同属接收型的障碍 ,在失语症则病患自己不知所云,在「失乐症(amusia) 」 则不知所唱或所奏。
14. 专职器官
人类的听觉发声系统在生物界中是相当进化的,语言与音乐共享听觉系统,由外耳、中耳、内耳、听神经、脑干、至皮质下组织仍无明显功能 区分,直到新皮质部分才有左右半脑的功能特化,对大部分的人而言,左半脑较善于处理语言,右半脑则较擅长处理音乐 ,然而分析音乐时左半脑仍然优于右半脑。发声管及其所属的器官如喉头、声带、舌头、牙齿等亦为语言与音乐所共享的原始发声器官 。其它如视觉系统共享于读书和看谱,上肢共享于书写和演奏等,在在说明语言与音乐的专职器官颇多是共享的。
15. 传承习得
低等动物的本能后天学习的成分不大,人类的语言则有赖先天的生物基础配合后天的学习环境,尤其在发展的早期若无适当的模范 ,则发展学习都有障碍。音乐的习得情况与语言类似,超过关键期则事倍功半。美国费城Glenn Doman一派的音乐教育家提倡「Every Child can become a genius」的口号,认为只要适时加以教导,人人都有音乐天份。
16. 习得潜能
原则上任何常人,在适当的时间范围内,都有可能学习人类的任何语言,因此人类经常也有操双语及多语者。东方的音乐家诠释西方的经典乐 曲丝毫不比西方的音乐家逊色,主要仍得归因于生物遗传上的习得潜能。
C. 综论语言与音乐在本质上之异同
以上罗列数项参考指针,逐项比较语言与音乐在本质上之异同 ,综而言之大致可分为下列三个主要考虑角度:
无机结构之对比
功能性观点
生物基础之剖析
每一指标不纯属单一的考虑角度在所难免。上列三项考虑角度较之单一零散的指标应该更能提供整体性的考虑。从这些观点来比较语言与音乐 的本质,可以作为讨论两者临床问题的起点。所谓无机结构是只就符号系统本身而论,不牵涉生物有机体。如以上所讨论符号系统的单位元素 、开放性、反身性等属此。功能性观点则侧重符号系统在实际运作上所发挥的功能。如以上所讨论的时空超越性、虚伪讯息等属此 。生物基础之剖析牵涉生物体以何种生物结构、用何种方式、在各种生理和病理的情况下处理符号系统,如通讯频道、专职器官 、习得潜能等属此。
D. 从语言与音乐论人性
在离娄篇下十九章中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其答案是从伦理学的观点提出:「惟仁与义而已。」讨论「人之所以为人者」即是讨论人性问题,这在医学伦理学上也是不容忽 视的根本问题。医学伦理学上讨论人性问题时,若单就语言治疗与音乐治疗的临床问题而言,可以将此复杂的问题转换为下列几个主要的问题 :
人之所以为人者为何?
语言能力与人之所以为人者关系如何?
音乐能力与人之所以为人者关系如何?
语言能力与音乐能力何者更为深植人性?
这些问题与两者的治疗理念、方法、目标等都是息息相关的 。在临床上如何诠释生命尊严,开发生命潜能,改善生活质量就看对上列问题如何理解。例如我们若认为语言能力是人性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则语言复健便是人性尊严的复健,绝对不亚于体能职能复健。再则如果我们认为音乐能力与语言能力一样深植人性 ,则在临床上必可善加利用,帮助开发其它生命潜能。
表面上看来似乎语言能力较音乐能力更为普遍,但是语言行为的执行预设了相当多的先决条件,而音乐行为的执行,尤其是在音乐治疗的团体 音乐活动中,容许更多调整适应个人难易程度的弹性,所以当病患无法执行语言行为时却还能执行音乐行为 。所以语言能力与音乐能力到底何者更为深植人性,颇值得讨论。
三、临床上适用病患之重迭与治疗目标之互通
语言治疗与音乐治疗在临床上不论就治疗对像或目标而言都有颇多可以互通之处。
A. 病患之重迭
多种病因可能造成语言问题,而音乐治疗的对象也涵盖各类病症,两者治疗的对象颇多重迭。大体而言,音乐治疗的对象较广泛而不确 定,语言治疗的对象则较为特定,因为在音乐治疗中音乐的角色是手段重于目的,在语言治疗中语言的角色是目的重于手段 。往往在令语言治疗师或其它医护人员束手无策的案例中,更能显示音乐治疗适用对象的广泛性。
实际病例与病种归类
音乐治疗有预防、教育、诊断、缓和、矫正、复健等多项功能 。若列举其适用的病症则包括:各式听障、语障、中风、失语症、自闭症、脑性痲痹、唐氏症、脑外伤、巴金森症、失忆症、痴呆症 、长期神智昏迷、肢体残障、多重障碍等。就其障碍的类别而言则包括:意识、知觉、动作、听能、言语、语言、神经、情绪、记忆、认知 、精神性障碍等。当中不难看出有颇多病例和病种或属语言治疗的专属范围,或牵涉语言问题,也需要语言治疗师的参与。
病患之认定与分布
在现代化的医疗体系中,由于知识的专业化,所以医疗部门也随着分门别类,但是这些知识技术在临床运用时应该在病患身上整合 ,随着病患病情的演变和需要,选用最适当有效的方法。目前国内语言治疗的人员和观念不够普及,所以有需要的病患并未全 数得到适当的照顾,音乐治疗的差距更大,两者在同一病患身上整合的实例并不多见,各方面都非常值得提倡。往往语言治疗师在束手无策时 才会想到音乐治疗,在全面性失语症的病患身上运用旋律音调疗法(MIT)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实就病种的分布和病情的严重程度而言 ,语言治疗师和音乐治疗师由于适用病患颇多重迭,所以可以有相当宽广的合作空间。
B. 治疗目标之互通
两者在临床上就特定治疗目标之设定而言,并不尽相同,简言之:
语言治疗以语言为主要治疗目标,整合一切可用疗法。
音乐治疗以音乐为主要治疗手段,达成预设治疗目标。
中文在构词上没有明显的词格标记,所以语言治疗与音乐治疗两个复合词在表面上看似相同,实则就语意而言,语言一词在此复合词中应带标 的格,而音乐一词则带工具格。就一般治疗目标而言,两者都有下列的共同目标:
生命尊严之正视
生命潜能之开发
生活质量之改善
就特定的治疗目标而言,两者也都有下列的共同目标:
个体维生性知觉动作
个体生灵性认知功能
群性社会互动功能
特定的治疗目标是一般治疗目标的基础和实践,也是对生命尊严、生命潜能、生活质量的具体诠释。
四、治疗理论比较举隅
语言与音乐在实际运作和解释理论上也常有平行对应关系 ,值得比较参考。
A. 基本理论与一般原则
Gaston & Sears (1996)6 非常扼要地点出了「音乐治疗原则」。两人皆为资深望重的音乐治疗师,参考此数据,并加上与其它国内外资深音乐治疗师7的交流心得,以及归纳整理个人的一些经验和想法,以下先分为:1). 相对脑容积与人性,2). 严谨结构框架中的实质经验,3). 结构要素与心理认知的互动过程与效应,4). 与社会文化的群性互动等四项,概略阐述音乐治疗的基本观念与原则 ,并随时和语言治疗参照比较。至于更深入的生物神经认知理论要点,待交代过整体概念后再做重点性探讨。
相对脑容积与人性
人类的绝对脑容积,若与鲸鱼或大象等大型动物相比 ,显然不是生物界中最大的,但是若以脑部重量除以身体重量而求得相对脑容积,则人类高居所有生物之冠8。如此大的相对脑容积,不但代表量的差别,更隐含质(结构上 )的差别。
MacLean教授的三合一神经系统(Triune Brain)学说
Paul D. MacLean教授观察所有生物的脑部组织与其行为之间的关系而提出统合物种进化 与意识认知的三合一神经系统(Triune Brain)学说9。意即人类的神经系统可视为一个既独立又密切结合的三合一系统 ,反映人类的神经系统与爬虫类、古哺乳类、新哺乳类在演化上的关系。
在人类神经系统最底层的是与爬虫类神经系统相对应的结构,可称之为R-Complex、R是爬虫类Reptiles的缩写,这包括脑干及其上部少许的延伸,其主要功能是个体以及物种 生命的维持和延续,在对松鼠猴和火鸡等动物的实验中显示此系统负责狩猎、筑巢、交配、建立地盘和战斗等行为。
中间一层是人类和所有哺乳类都有的结构,主要构成是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负责的是可以左右行为的情绪情感。边缘系统被破坏而失去作用时 ,哺乳类的幼儿没有嬉戏行为,成体也失去亲情行为,彷佛是退化到爬虫类的行为层次。
最上层的新皮质是人类最发达的部分,有记忆、绘画建筑、语言沟通、音乐艺术、符号运作、推理思考、企划、建立社会文化等功能 。这些功能使人类有别于其它动物,使人具有人性,所以也可以说是人性的关键性生物基础。
Lurija《神经心理学精义》中神经系统功能单位的三分法
俄国著名的莫斯科学派神经心理学家Aleksandr R. Lurija (1973、1993)10 在其《神经心理学精义》第二章中,解释人类生理性和病理性神经功能时,也大致上与MacLean教授采取相同的看法,用词也有雷同之处。大致上认为最底层负责的是 肌肉的张力和意识心理状态的觉醒以及作用程度,可称之为肌肉功能和感觉功能,前者以脊髓为主,后者以延脑为主。居中的一层负责的是外 界讯息的接收、处理和储存,也称之为边缘系统功能。最上层负责的是心理活动的规划和掌控,也称之为脑皮质功能。
在后续的几章中详论各部位脑皮质的功能时,作者还提供了一些统计数据,证明越高等的动物处理简单原始讯号的初等脑皮质所占的相对比例 并不高,可是处理复杂抽像讯号的高等脑皮质所占的相对比例就更大了。
相对脑容积与人类的社会群性和生物体的个性
人类的体型体能在生物界中并非最强大者,但是在弱肉强食的天择演化中,居然能够繁衍遍布全球,主要在其策略是发挥群策群力的「智取 」,而不采用单打独斗的「力拼」。因此藉由个人生理心理需求的表达和彼此思想情意的沟通,而发挥群性,达成群力的规划 ,这种策略和行为与生命和物种的延续是息息相关的。
人类「智取」策略的采用以及密切的社会互动与其相对脑容积以及神经结构的发展是互为因果的。彼此长期交互作用的结果使得表达与沟通成 为人类的基本需求,语言自然是最基本的方式,而人类的神经结构容许并敦促其从事抽像的符号运作和艺术创作,以实现并体验个体存在的意 义。自然界声响不足以满足人类美感经验与表达的需求,乐器的制作可谓是弥补此需求的不足。透过语言与音乐 ,一方面在思想与艺术的创造性上实现了生物个体的特性和自我,另一方面也发挥了人类的社会群性,延续了个体和群体的生命。
严谨结构框架中的实质经验
语言与音乐都有严谨的结构,所有的经验和表达都离不开结构的框架,在这框架中有各式各样的经验,可能是临床治疗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 ,或者根本就是由简入繁,从易变难,循序渐进的治疗目标。
结构成分引发感觉器官的实质经验
语言与音乐都有基本的结构成分,在此层面每一结构成分都或多或少可以引发人体感觉器官的某种实质经验。如前文所述,在此层面音乐的作 用似乎比语言更大。语言的结构成分结构学派的语言学家已有相当详尽的讨论可供参考。音乐的主要结构成分大致可分成下列几类:
音高:单音、旋律、和弦。
速度:节拍、节奏、韵律。
音量:强弱、轻重。
音色:发声体、乐器。
结构:元素组合、曲式、曲风(个人、民族、历史、文化)。
情境成分引发感觉器官的实质经验
语言与音乐的情境中所牵涉的声响震动、乐谱、文字、符号、乐器、自己身体、同伴、指挥等也都可以引发某种感觉器官的实质经验。
时间框架中的事件排序经验
语言与音乐的符号和行为反应都得镶钳在严格的时间框架之中 ,而时间框架中的排序有极高的强制性,要求即刻、连续、客观的反应,口吃等语畅失调和音乐中掉拍子等现象都可算是时间框 架中的脱序行为。语言的时间框架较缺乏弹性,而音乐因为有速度的变化可以调整单位时间内的反应行为量,所以应用在临床治疗时可以有较 大的弹性。
引发各级意识、动机、感官、动作、认知、美感经验
语言与音乐的行为反应牵涉各种层级的意识、动机、感官、动作、认知、美感经验。音乐更可以透过节奏和速度等要素而提升或平息意 识反应程度,在活动中一方面在知觉上必需做更细微的分辨,另一方面也必须统合各种知觉。行为反应的难易程度可以随着个体身 体状态、能力状态(智力、音乐知识能力)、心理状态(情绪、动机)、社会互动能力的适应范围而做适度的调整。
宽广的选择性与偏差行为的疏导
无论如何复杂的行为组织在很基础的层面仔细分析都牵涉非常基本的选择,而选择本身即是一种自我表达。语言与音乐活动随时都必需做各式 各样的选择,而音乐较之语言尤其有更宽广的选择空间,这包括由简单至复杂的选择、由随意至结构严谨的选择 、由配角至要角之间角色难易的选择。如此丰富的选择空间容许各种情绪如负面感情、冲动行为等的舒发,若配合舞蹈更可以满足亲密的需求 ,偏差的感情、思想、行为在此空间内可以得到适当的诱发、合理化、与疏导调适,透过音乐活动可以疏导偏差行为使之由恣意的冲动转化 为有组织、有意义的表达。
结构要素与心理认知的互动过程与效应
以上所述,偏重语言与音乐的结构要素所引发的各种经验 ,以下则仍以探讨音乐活动为主,兼论语言活动的心理认知过程与效应。
节奏和韵律的作用
节奏(measure)和韵律(Rhythem)若加以严格划分其实有别,节奏指的是较基本的节拍和这些节拍所组成 的基本不断重复的单位,韵律则是由这些基本单位加上轻重变化所形成的更高层的样式和规律。在下文中基于实际概念上的考虑以及为了行文 流畅起见,暂时不强调两者的差别而以节奏一词作为节奏与韵律之通称。
语言与音乐都有节奏,在音乐中节奏更是不可或缺而且变化万端,作用宏大。节奏是掌管人类动作反应引擎的开关兼油门 ,可使人激动,也可使人趋于平静。激情的节奏大多是间歇性、敲击性、多变化的,而舒缓的节奏大多是连续性、非敲击性的节奏 ,如摇篮曲即是典型的例子。人类对于节奏起反应可见于下列的各种指标:如儿童与成人的绘画表现、消化系统的反应、肤电反应 、瞳孔反应、肌电图等。
对人类的神经认知系统而言,单调与新颖的调和是神经系统的理想刺激,过分的单调使人降低反应程度,昏昏欲睡,而不断变换新奇的刺激 ,若超出人类处理信息的负荷11,便容易使人失去认知的连贯性而无法掌握讯息的重点。
节奏是时间排序统合的关键,也是在新奇的变量中维持稳定的常数,注意与认知的连续性有赖节奏予以维系,在动作舞蹈中节奏更是重要 的基础,而在人类群体的动作和心理互动当中,节奏可说是维系人类合作的经纬纲领。
记忆与语言和音乐的互动关系
人类的记忆就行为符号层次而言相当倚赖声音、图像、身体感觉等,这当中语言与音乐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歌词比一般文章易于背诵 ,除了歌词的语音语意有特殊结构以外,音乐的节奏旋律等要素也都增强语言的记忆。失忆症、老年痴呆症的病患借助音乐保存或恢复记忆的 例子也说明了音乐可以增强记忆的功能。
内在反应的自我调理
在语言与音乐的活动中,我们不断地在调整一些内在反应 。这些内在反应牵涉态度、兴趣、思想、价值观、美感等。例如成就感与掌控能力可以在适当的选择中得到满足 ,而自信心与荣誉感在透过努力赢得赞赏之后更得以增强。
残障者的实质及心理补偿
在语言尤其是音乐活动当中,残障者可以与常人从事共同的活动,因而也可以与常人有同样的成就感或实际成就,可以得到实质的以及 心理的补偿,使其能以健康的心态接受残障的限制,认识残障为自身的一部份而非误认为全部。
与社会文化的群性互动
语言与音乐的发轫与运作如前文所述,以人类群性群力的发挥为最终依归,所以回归主流的理念若落实在语言治疗与音乐治疗当中 ,实即意味增强病患与社会文化的互动,而音乐活动的各种特性尤其有利于人类的群性互动。
群性的体验与培养
自言自语、自吟自唱虽可舒发情意,自得其乐,但是若能得知心知音,达成知性与感性的交流,必然更能满足语言与音乐活动的初衷 。音乐活动中常有伴奏、合唱、合奏、听众等,因此演唱者或演奏者都不得不正视他人的存在,因而很自然地必需协调私利与群益的冲突 ,不断进行自我评估与认定。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培养责任感,规划自身的行为目标,也对他人负责。在适度的合作与竞争中 ,也可以减少侵略性,增进社交技巧。
音乐表演更可以激发他人感激的情愫,表演者纵使不是担任汇聚焦点的要角,在辅佐伴随他人成功的同时也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声望 。在奉献自己满足他人需求的过程中,所满足的也是人类本性中的群性,所得到的快乐在亲身体验之后,甚难予以言喻或忘怀。
音乐在群体中,尤其在同侪中最能发挥效用,在实际经验中并不难发觉合唱或合奏都可以扩大个人在团体中受接纳的程度,音乐可以说是团体 的黏合剂和团体活动的同步仪。波罗地海三小国中的爱沙尼亚历史上常年处于强邻的欺压,却可以在首都塔林举行四年一度的万人民谣大合唱 ,以此悠久的传统维系民族的大团结,可算是上述观点很好的例证。
不论就个人或群体的发展而言,若个人能在群体互动过程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团体,必然有所帮助。
音乐可促进人际间口语及非口语之沟通
人类的言谈沟通行为大都遵守某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准则规范 ,音乐与语言的信息处理在认知、语用和沟通行为上都有密切的互动关系。适当的背景音乐可增进口语沟通的意愿和顺畅性 ,在商业洽谈中背景音乐可以促成客户的好感而达成协议。此中道理除了音乐可以调控情绪以外,和谐的言谈包括言谈当中一说 一和,有问有答,不断来来回回流畅的角色和意见的交替,在此沟通形式之下才比较可能达成共识。没有背景音乐时尴尬的角色 交替完全仰赖双方言语或动作的弥补,背景音乐提供了言谈沟通的一个时间框架,维持事件的流畅与愉快的情绪,进而促成协议。
增强社会文化互动
相声说书等固然可归为表演艺术,但是毫无疑问,音乐更合乎表演艺术的要件。艺术表演本身即容许欣赏与批评,在这当中接受社会合理的嘉 许或鞭策,是极为良性的互动。
在制度化的例行工作情境中可供分散精神的消遣娱乐是非常必要的,音乐与笑话也都可以提供工作治疗环境中必要的消遣娱乐。
宗教活动也是社会互动中重要的一环,而宗教活动中一般都强调团体音乐活动更甚于个人音乐活动,道理就在于借助唱诗诵经等团体音乐活动 而达到巩固团体组织、坚定信仰的目的。
在语言和音乐的活动当中,传统文化往往是极为宝贵的资源 ,透过这些活动个体可以和所属的文化发生亲密的互动而达到认同的效用,对个体而言是塑造了本身的文化身份,对文化而言则是吸收了新血 轮,增强了体质。
B. 生物神经认知理论要点探讨
语言与音乐除了在符号结构、认知机制和作用功能上有上述的共通点以外,以下就其共通的生物基础,从神经认知科学的观点重点性地稍加深 入探讨。
语言与音乐共通的神经解剖及生理基础
语言与音乐在讯号的接收和放送都共享了甚多的周边器官和神经(Gelfand、1990; Handel、1989),外耳、中耳耳膜、听小骨、内耳耳蜗、柯氏体、内外绒毛细胞 、掌管听觉与平衡的第八对脑神经,甚至到了中央神经系统,在Cochlear Nucleus、Inferior Colliculus、Medial Geniculate Body的传导线路依旧共享,呼吸系统、发声管、发音器官、动作系统 、视觉系统等关系也非常密切12。
支持高等认知功能的神经基础在物种演化中可看到清楚的发展趋势(Klivington、1989; Kandel et al.、1991; Lurija、1973、1993)。若比较鱼类、两栖类、爬虫类、鸟类、囓齿类、马、黑猩猩 、和人类的神经系统各部分的构成比例,则不难发觉越低等的动物脑干所占的比例越高而脑皮质较不发达,人类的脑皮质则占最高的比例 ,因而才有可能运用语言与音乐的符号进行表达沟通与群体互动13。
人类脑部新皮质与其它部位不成比例的发展趋势,不但在比较解剖学上有明显的证据,在胚胎发展过程中,同样的发展参数设定 ,从第四周起就清晰可见(Diamond et al.、1985; Martin & Jessel、1991)。最后几乎整个脑干和所有脑皮质下组织的周围都为新皮质所包围14。
在脑皮质的各区依其功能划分成区域模块时,语言与音乐的主要区域模块还是同属大脑两侧的颞叶,只是左侧较善于处理语言 ,而右侧则较善于处理音乐,可是在分析音乐时左侧依然较占优势,这在UCLA的Dr. John Maziotta和同仁对活体所做的质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 Scan)的研究中已获得初步的证据15。
语言与音乐对神经认知系统之特殊穿透力
Sperber & Wilson (1985)提出关联性理论(Relevance Theory)解释人类沟通与认知的基本原则。语音是人类在演化过程当中用以联系 沟通以便结合群力对抗强敌的维生工具,既然是生死攸关,所以对认知系统就有特殊的穿透力,传送过程中较之其它讯号更能通 过在到达脑皮质之前被过滤或压抑的重重关卡。乐音由于与语音在结构上极为相近,所以也同样优先处理。就神经生理而言 ,位于脑干的网状上升回路(Reticular Formation)与讯号的过滤关系密切,语音讯号能够通过这些关卡而在低意识状态之 下依旧直达脑皮质,若从语言的原始功用着眼是合理而自然的现象。
人类听觉系统的高度过滤功能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所谓的 「鸡尾酒会效应」、音乐会中乐团伴奏人声独唱的现象和禅师打坐入定的脑电波实验中也可以得到印证。所谓的「鸡尾酒会效应 」即是当我们在吵杂的鸡尾酒会中不必转动身体或头部,光凭注意力的转移即可以选择性地放大某一个方向的声音 。在音乐会中伴奏的乐团其实际音量就物理上而言往往不见得比独唱者小,但是在人类的听觉系统中依然可以选择性地突显出来 。禅师入定时心无杂念,所以外界音讯无法干扰他,脑电波也确实没有反应,但是无论道行如何高深的高僧,听到自己名字时脑电波都有反应 ,一般人昏迷不醒时亲友也都会呼唤其名试图将之唤醒,如此直觉实源于对人类听觉系统高度选择性过滤的直观洞察 。禅师入定时心无杂念并不表示不通外界音讯,相反地却可以藉其定力而达到落叶落针可闻的境界。
Hebb教授的神经细胞聚集理论(Cell Assembly)
Karl Lashley对于近代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他在1950年发表了一篇名为「In Search of the Engram」的文章,总结毕生研究心得,认为记忆功能遍布于整个脑中 ,无法归属于任何一个单一的部位。此种论调对于寻求综合性高等认知功能如记忆、推理、学习等的神经对应部位持相当悲观的看法。
早于乃师发表这篇论文的五年前,不轻信师说的Donald O. Hebb就对此问题深入思考,而且大致已经胸有成竹,直到1949年才著书立说16,提出了神经细胞聚集理论(Cell Assembly),因为他相信任何一种认知功能的进行,在神经系统都有短暂或持久的 实质变化与之相对应。短暂者如神经细胞激发电位的改变,持久者如新的神经接点、神经网络的形成。简单的认知功能由少量的 神经细胞聚集成小型的网络即可执行,复杂的认知功能则必需由大量的神经细胞聚集成大型的网络才可执行。此理论的初步基本概念大致如此 ,顾名思义,名符其实。
这种理论如果拿来和当代大师Fodor (1983)的《心灵模块理论(Modularity of Mind) 》以及Minsky (1988) 在《心灵的社会(The Society of Mind) 》一书中所提到的业务员(agents)17等概念相比较,更让人觉得Hebb颇有先见之明。
关于神经细胞究竟依据何种原则聚集,Hebb基本上认为并不完全取决于外界的刺激,甚至往往可以完全是自发自主 的。Hebb晚年隐居于加拿大东岸Nova Scotia半岛省会Halifax郊区五十英里左右一个宁静的百年老农庄里,在此闭目养神可以完全不 受任何外界清扰,但是以他八十左右的高龄,在此情境之下仍然满脑子创意,试图建构人类心灵发展运作的原理即是自己理论的最佳证言18。
Edelman (1989) 在《脑神经达尔文主义(Neural Darwinism) 》一书中提出神经系统的发展好似热带雨林,看似杂乱无章 ,实则自有法则。如此概念与四十多年前Hebb大胆的创意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Pulvermueler & Preissl (1991)等学者近来更将此一理论应用于神经语言学。其实Hebb建构此理论时关心的焦点是神经系统组织运作的通则,眼界非常宽广 ,理应适用于一切认知活动。应用此理论统合解释语言和音乐两种认知活动,其实可以让我们更深入了解两者的本质与关联。
同步激发与神经网络之聚集整合
Hebb还提出另一神经细胞聚集的重要原则就是所谓的「同步激发」 。简言之,当神经系统的两个部位同时都在活动时,这两个部位就会自然形成连结。例如一边听音乐一边跳舞则处理听音乐的细胞聚集就自然 会和负责舞蹈动作的细胞聚集结合成更大的细胞聚集。
语言发展过程当中,听觉、发音系统、视觉系统、动作系统彼此间的连结都有赖系统之间的同步激发。在认知活动的生理实验中显示 ,维生性的呼吸在正常情况之下大都是规则的,然而随着所处理讯息结构的改变,认知性的呼吸节奏也会起相对应的变化。说话和声乐演唱时 ,呼吸节奏会偏离维生性的呼吸节奏,在生理上有明显而充分的理由,因此并不难理解。刘鹗在《老残游记》游大明湖一段中 ,对于听众如何屏息凝神听黑妞白妞说书有很生动的描述。其实不单是听话时有认知性呼吸节奏的变化,同样的认知生理现象也 出现在阅读、音乐欣赏、管弦乐和敲击乐器等各式各样乐器的演奏过程。
在活动性的音乐治疗(active music therapy)当中配合治疗对象的自发性动作而即兴演奏即相当合乎此一原则 ,若音乐不能与治疗对象的自发性或残存动作同步,则必需是治疗对像能够调整自己的生理心理反应以配合音乐的节奏,否则音乐治疗的效果 必然大打折扣。基于此一原则,配合治疗对像活动的即兴演奏在活动性音乐治疗中的重要性就更为明显了。纵使在感受性的音乐治疗(receptive music therapy)当中,受疗者的内在观想和音乐事件的进行以及音乐治疗师的指导语彼 此之间在时序上有某种程度上的同步也是治疗成败的关键。
意识认知能力状态与讯息处理之复杂度
Jason Brown (1991) 在他的《剎那演生理论(Microgenetic Theory)》一书中统合了物种演化、个体发展和认知历程三方面的现象 ,大致上认为人类认知一瞬间所成就的其实包含了物种亿万年的演化、个体由胚胎至目前的发展、以及截至目前为止个人一切学习的总成果 。每个物种在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极限上,都有不同的参数设定,如狗的嗅觉、鸟类的飞翔能力较之其它物种都有异常的成就 ,而人类在认知能力上的参数设定是所有物种当中最高的。
神经系统的挫伤或障碍,理论上并不会导致相关能力的完全丧失,只是减缓其运作速度而已,正如河流中若有岩石或其它障碍时 ,河流并不会完全停止流动,只是会改变其流速和流量而已。
反推之,对常人而言表面上看似简单的活动,其实包含了神经系统长期学习、发展和演化的结果,其复健工作自然也不是一蹴可就 ,而是必需依其复杂度循序重建其掌管此功能的细胞聚集。最有效的学习复健程序就是要配合治疗对象的意识认知能力状态 ,合理地设定活动中所牵涉的讯息处理之复杂度。一般而言活动难度以稍稍高于治疗对象的能力为最有效率的练习,这与教育心理学上所谓的 「加级理论(Plus One Theory)」是同样的道理。
激发与抑制等基础神经生理机制
在语言与音乐各式各样的活动中都牵涉到非常基本的神经生理机制如激发、抑制、排序、协调、大小肌肉的动作等,这些动作若有音乐伴随则 更能增加练习的乐趣和成效。音乐有浓厚的欣赏、娱乐、美化功能,任何事件有音乐的伴随甚至可以改变此事件的本质,使其变得更美 ,更容易为人所接受。有音乐与没有音乐的人生相比,当中的天渊之别在日常生活经验中相信不难体会。
Lurija在解析身体动作的规划、协调、执行时,有鉴于当中所牵涉的各种基础 神经生理机制的搭配宛如一首优美曲子的旋律、和弦、节奏之间天衣无缝的搭配所以有「动作旋律<kineticeskaja melodija (kinetic melody)>」的用语。哲人哲思哲语,真是出于对事物本质的洞察 。两者既然如此相近,则相互搭配,必然更能收效。
C. 临床病例试析
以上所讨论的各种观点,未免过于抽像零散,试以实际的临床病例,加以印证。纽约大学(NYU)Clive Robbins教授在德国Wittenherrbettel医院的加护病房中有一极有趣的病例19。患者G先生是颇有成就的商人,因为在高速公路上出车祸而昏迷不醒已达数星 期之久,加护病房中的医疗人员用尽学院派正规医疗方法依然束手无策。
女医师兼音乐治疗师Dr. Christof决定试用音乐治疗法将病患自长期休克昏迷状态中唤醒,于是开始在G先生的病榻旁边,配合病患的呼吸节奏轻哼下列简单的旋律:
F大调 6|1-7|1-2|3-4|3-6|1-2|7-5#|6--|--0||
经过几个星期,总共十几次,每次历时数十分钟,基本上类似上述的简单疗程后,病人居然从群医束手的长期昏迷状态中复苏了 !这到底是不可思议的、偶然的奇迹或者是可以印证上述理论的病例呢?
在G先生成功的病例之后,院方对类似的病例施以类似的音乐治疗也都有相 当的成效,所以G先生成功的病例并非偶然的奇迹,其中有颇多值得当今保守派的医疗人 员深思的地方。根据上述语言与音乐共通的理论原则,G先生透过音乐治疗从长期休克昏迷状态中复苏的病例 ,当中所牵涉的生物生理基础和神经认知机制或许可以重点式地试析如下:
G先生在复苏之后回忆当时情形说:当时宛如置身战场 ,听到枪炮声隆隆,人声吵杂,使他根本不想进入这个世界。突然有一个如天使般的歌声使他无限地向往,寻着这个歌声才让他回 到这个世界。所谓战场隆隆的枪炮声和吵杂的人声很可能即是加护病房中的监控医疗仪器和医护人员吵杂的声音,这些声音由于太过杂乱使得 病患根本无法处理而变成无意义的刺激因而深感排拒,而所谓天使般的歌声指的显然是音乐治疗师的歌声。
当病患休克昏迷时,仅有位于延脑负责呼吸等基本维生性功能的神经系统还维持运作,在边缘系统、脑皮质等较高层的神经系统都已经失去作 用了。所谓「复苏」的过程就是要让病患的整个神经系统都恢复功能。
如上所述,人声对人类的神经系统有特殊的穿透力,所以纵使在低意识状态下也还能到达脑皮质的听觉区而引发此区神经细胞的一些反应 。而且由于音乐治疗师哼唱时配合了病患残存的维生性呼吸韵律,根据神经细胞聚集理论的同步激发原则,位于延脑的呼吸中枢和位于 颞叶听觉中枢的脑皮质区之间自然开始尝试互通讯息,形成连结,结果是这些被激发而开始起作用的区域都需要从脑血管中获取葡萄糖 等养分的供应,可是脑血管的分布大都呈扇状或网状,在脑皮质部分较多呈扇状,而在颅底和脑干较多呈网状 ,所以为了供应某一特定部位的需要时也会相对提高属同一支脉负责供应区域的血液流量,因而带动相关区域的活化程度,或者至少可以使得 这些相关区域的活化变得更容易。
在这类个案中,音乐治疗师在开始时并没有使用什么大音乐家的不朽之作,只用非常简单的旋律,并非这一特定的旋律有何特殊的「法力 」或「神效」,其效力来自此乐句简单的结构正好适合病患所能处理的讯息复杂度。随着病患病情的改变而导致其意识状态 、认知能力的改进,这时候音乐治疗师也可以跟着调整所使用的乐曲,使其结构上的复杂度更适合病患的意识认知能力,才能达到最佳疗效。
选择试析以上病例,因为如此个案所牵涉的神经认知机制可能较难理解而容易为一般人误认为是奇迹,如此合理化的想法反而阻碍了真理的认 识,颇不足取。其它种类的病例所牵涉的机制不尽相同,每一个案也各有特色,不可一概而论。除了掌握重要的基本理论原则 以外,每一个案若能详加观察分析都有可能指示我们更深入了解事实的真相和人类心灵认知的奥秘。
五、结语
本文从语言与音乐的起源谈起,继而讨论两者在本质上的异同 ,在临床治疗上的重迭,以及在基本理论上的互通,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讨论两者的关系。就同一病例而言随其个人背景和病情的发展可能各 方面各层次的问题都有所牵涉,而临床疗效的发挥更是来自于各方向各层次之单一或综合性作用。
语言治疗师不必等到穷途末路,如全面性失语症或重度多重障碍时才想到旋律音调疗法。音乐治疗师虽然适用范围极为宽广 ,可是除了音乐家的失乐症(amusia)以外,都非其专属的治疗对象,如果能够与其它医疗同仁密切地互动合 作则必然更能弘扬音乐治疗的功用。两者之间实在有非常宽广的合作空间,两者并用的综合性疗法必然更能达到相辅相成的功效。
语言与音乐不但是个人人性的构成要素,也是群体民族文化的宝藏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从事语言治疗和音乐治疗时,应该不难体会文化资源的宝贵,因为所谓的文化若是落实到生物个体,即是为同一文化圈中 某些个体的神经系统所共享、共享的知识、信仰和信息,所以更应该在平时多创造累积语言与音乐的文化资产 ,以便在临床上有需要时能善加利用,即知即行,嘉惠病患。
在近代认知科学的思想潮流冲激之下,已有学者专家纷纷投入 ,著书立说,透过语言与音乐探索人类心灵的奥秘,本文不及详述,列于参考书目中20,有兴趣的读者不仿进一步深入了解,享受博学、审问、慎思 、明辨的「大(人(仁)之)学」的乐趣。
人类一向对于语言充满好奇,所以世界各地不乏研究语言的专门机构,近代认知科学的崛起与语言学的研究颇有渊源,因为语言是人类最高 等最细致的认知功能,而语言学也是带动近代认知科学的先驱,其它学科在从事认知方面的研究时,在初步阶段也经常借助于语言学 。有关音乐的认知研究,先进国家已有专责机构的筹划设立,如美国纽约的「爱因斯坦医学院(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 」和「贝斯‧亚伯拉罕医院(Beth Abraham Hospital)」所合作设立的「音乐与神经功能研究所(Institute for Music and Neurologic Functions)」21。他山之石,可以攻错。语言与音乐都有强烈的地域文化性 ,考虑学术本土化的同时,是否我们也可以放眼国际,取法乎上呢?
六、参考书目
王光祈。1974。中国音乐史。台北:中华。
杨荫浏。1955。中国音乐史纲。台北:丹青。
杨荫浏。1965。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台北:丹青。
杨荫浏。1988。语言与音乐。台北:丹青。
刘德义。1971。中国音乐故事。台北:乐雅。
郑昭明。1993。认知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台北:桂冠。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1989. The Language and Music of Wolves. 04/01/AUDP.
Ansdell、G. 1995. Music for life: Aspects of creative music therapy with adult clients.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Barry、Kevin M. 1987. Language、Music、& the Sign: A Study in Aesthetics、Poetics、& Poetic Practice from Collins to Cole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rown、Jason. 1991. Microgenetic Theor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unt、Leslie. 1994. Music Therapy: An Art beyond Words. New York: Routledge.
Chapman、James. 1818. The Music or Melody & Rhythms of Language. Coronet Books.
Cooke、Deryck. 1989. The Language of Music.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abney、Julia P. 1901. Musical Basis of Verse. A M S Press、Incorporated.
Dargie、E. Mary. 1981. Music & Poetry in the Songs of Gustav Mahler. Lang、Peter、Publishing、Incorporated.
Demers、Richard A. 1988. Linguistics and Animal Communication. In: Newmeyer、Frederick Ed. Linguistics: The Cambridge Survey. III. Language: Psychological and Biological Aspects. 314-335.
Desain、P.、& Honing、H. 1992. Music、Mind and Machine: Studies in Computer Music、Music Cogni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msterdam: Thesis Publishers.
Deutsch、Diana. 1982. The Psychology of Musical Abilit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Diamond、M. C.、A. B. Scheibel & L. M. Elson. 1985. The Human Brain Coloring Book. New York: Barnes & Noble Books.
Dowling、W. Jay & Dane L. Harwood. 1986. Music Cognitio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Dunleavy、Deborah. 1992. The Language Beat. Heinemann.
Edelman、G. 1987. Neural Darwinism. New York: Basic Books.
Fodor、J. A. 1983. The Modularity of Mind. Cambridge、MA.: MIT Press.
Gaston、E. Thayer & William Sears. 1996. Music Therapy Principles. http://ukanaix.cc.ukans.edu/dirkcush/mt.html
Gelfand、Stanley. 1990. Hearing: An introduction to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acoustics. New York: Marcel Dekker.
Gretz、Ronald. 1993. Music Language & Fundamentals. Brown & Benchmark.
Handel、Stephen. 1989. Listening: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erception of Auditory Events. London: MIT Press.
Hebb、Donlad O. 1949. The Organization of Behavior: A Neurophysiological Theory. New York: Wiley.
Hebb、Donald O. 1980. Essay on Mind. Hillsdale、NJ: Erlbaum.
Hockett、C. & S. Altmann. 1968. A Note on Design Features. In: T. Sebeok Ed. Animal Communication: Techniques of Study and Results of Research.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Jackendoff、R. S. 1994. Consciousness and the Computation Mind. Cambridge: MIT Press.
Jones、Riess & Susan Holleran Eds. 1992. Cognitive Bases of Musical Communication. Wasington D. 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Kandel、Eric R. James H. Schwartz、Thomas M. Jessell. 1991. 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 Norwalk、Connecticut: Appleton & Lange.
Katz、Susan A. & Thomas、Judith A. 1992. Teaching Creatively by Working the Word: Language、Music、& Movement. Prentice Hall.
Kleist、K. 1962. Sensory aphasia and amusia. Translated by Fish、F. J. & J. B. Stanton. The myeloarchitectonic basis. Oxford: Pergamon.
Klivington、Kenneth. 1989. The Science of Mind. Cambridge、Mass.: MIT Press.
Lindauer、Martin. 1990. Botschaft ohne Worte: Wie Tiere sich verstaendigen. 《无声的讯息:动物的沟通》Muenchen: Piper.
Lurija、A. R.、L. S. Tsvetkova、D. S. Futer. 1965. Aphasia in a composer. J. Neurol. Sci. 2、288.
Lurija、Aleksandr R. 1973. Osnowy Nejropsixologij《神经心理学精义》. Moskva: Isdatelstvo Moskovskogo Universiteta。 German Translation: Lurija、A. R. (Metraux、Alexandre & Peter Schwab). 1993. Das Gehirn in Aktion: Einfuehrung in die Neuropsychologie. Hamburg: Rowohlt Taschenbuch Verlag.
Maddieson、Ian. 1984. Patterns of Sounds. Cambridge: C.U.P.
Manoff、Tom. 1982. Music: A Living Language. Norton、W. W.、& Company、Incorporated.
Maranto、C. Ed. 1993. Music Therapy: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5451 Downs Run、Pipersville、PA 18947: Jeffrey Books.
Martin、John H. & Thomas M. Jessel. 1991. Development as a Guide to the Regional Anatomy of the Brain. In: Kandel et al.、1991; 298-308.
McNeill、David. 1970. The Aquisition of Language. New York: Harper & Row.
Michel、Donald E. & Jones、Janet L. 1991. Music for Developing Speech & Language Skills in Children: A Guide for Parents & Therapists. M M B Music、Incorporated.
Miller、George A. 1956. 「The Magical Number Seven、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z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63、81-97.
Minsky、Marvin. 1988. The Society of Mind.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Nash、Grace C. 1974. Creative Approaches to Child Development with Music、Language & Movement: Incorporating the Philosophies & Techniques of Orff、Kodaly、& Laban. Alfred Publishing Company、Incorporated.
Neubauer、John. 1986. The Emancipation of Music from Language: Depature from Mimesis in Eighteenth-Century Aesthetics. London: Tale University Press.
Nordoff、Paul & Clive Robbiins. 1977. Creative Music Therapy: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for the Handicaped Child. New York: The John Day Company.
Ostuni、Elizabeth E. & Silver、Elaine N. (McTeigue、Susan、illustrator). 1990. I'm Good at Speech: Music & Activities to Teach Children Good Communication kills. Accent Publishing.
Petersen、S. E.、P. T. Fox、M. I. Posner、M. Mintun & M. E. Raichle. 1989.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ic Studies of the Cortical Anatomy of Single-Word Processing. Nature、331、585-9.
Piattelli-Palmarini、Massimo. 1980. Language and Learning: The Debate between Jean Piaget and Noam Chomsky (Oct. 1975、Abbaye de Roymaumont near Pari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ulvermueller、Friedemann & Hubert Preissl. 1991. A Cell Assembly Model of Language. Network 2、455-468.
Pulvermueller、Friedemann & John H. Schumann. 1994. Neurobiological Mechanisms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Language Learning、44、4、681-734.
Purves、Dale.1988. Body and Brain: A Trophic Theory of Neural Connec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affman、Diana. 1993. Language、Music and Mind. London: MIT Press.
Scheibel、A. & A. Wechsler Eds. 1990. Neurobiology of Higher Cognitive Function. NY: Guilford.
Schenker、Heinrich. 1935 (Oster、E. translated、1979). Der freie Satz. New York: Longman.
Scientific America. 1979 (September). The Brain. San Francisco: Freeman.
Scientific America. 1992. Mind and Brain (Special Issue).
Sloboda、John A. 1985. The Musical Mind: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Music. Oxford: Clarendon Press.
Spalding、Walter R. 1990. Music: An Art & a Language. Reprint Services Corporation.
Sperber、D. & D. Wilson. 1995.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Oxford: Blackwell.
Summer、Lisa. 1990. Guided Imagery and Music in the Institutional Setting. MMB Music.
Summer、Lisa. 1996. Music: The Age Elixir. rometheus Books.
Trubetzkoy、Nikolai I. 1939. Grundzuege der Phonologie. Goettingen: Van den Hoeck & Ruprecht.
Unyk、A. M. 1990. 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alysis of Expectancy in Music Cognition. Psychomusicology、9(2)、229-240.
Wigram、T.、B. Saperston、R. West Eds. 1995. The Art & Science of Music Therapy: A Handbook. Chur、Switzerland: Harwood Academic Publishers.
Winsel、Regnier. 1984. The Anatomy of Voice: An Illustrated Manual of Vocal Training. Talbert、Robert.
Zihlman、Adrienne L. 1982. The Human Evolution Coloring Book. New York: Harper & Perenn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