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舞蹈”治疗心灵的创伤
每年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现在的护士不仅人数越来越多,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分科越来越细,而且在医学活动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白衣天使”。从今日起,本报将推出“美丽护士”系列报道,带您体味白衣天使们工作中的酸甜苦辣。
川大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病房内,护士宫晓鸿和同事们在优美的民族音乐伴奏下,挥舞双手跳着舞蹈,4名病人也跟着手舞足蹈,笑声一片。这是昨日下午,川大华西医院举办的庆祝5·12国际护士节活动上,护士们正在汇报表演她们自创的“舞蹈”疗伤法。
每天早上8点,宫晓鸿与同事们就开始忙碌。用时半小时,她和同事就可整理完30多床被子,安慰一些焦躁的病人。病友们说,他们不记得这位女孩的名字,但都觉得她的笑容最甜。
27岁的宫晓鸿,在精神科护士这个岗位上已坚守7年,早已算是病房里的“老资格”。刚接触到这个科室,她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这样的场面:高墙、铁窗、锁链和病房里的尖叫。可进入实际工作,才发现并非完全如此,病人很听护士的话,护士需要做的,就是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无微不至照顾。毕竟是精神病房,和其他科室也有不同。宫晓鸿说,她们也遭病人的无端谩骂,甚至被咬伤和抓伤。在宫晓鸿的胳膊上,至今还有几处咬伤和抓伤的疤痕,她却笑着说:“这就是工作。”
宫晓鸿对这件惊心动魄的事儿尤其印象深刻:几年前,一个患有情绪激热病的16岁病人,因保安一句无心的话大发雷霆,抓起走廊里的灭火器冲出病房,还大叫“我要杀了你”。她见状从背后死死抱住那位病人,并安慰他“保安有错,保安有错,待会我叫他给你道歉。”病人在挣扎过程中打开了灭火器,干粉喷了宫晓鸿全身,呛得她喘不过气来。因吸入干粉太多,她咳了一个月。后来那病人病愈出院,特地找到宫晓鸿,深深鞠躬致歉。
舞蹈疗伤,这是宫晓鸿等一批护士自创的。她说,有一次无意间跳了舞,病人就很开心,后来经常拉着她跳,病也好得快,于是和同事们一起钻研,并融合了音乐、烹饪、美术等,帮精神病人康复。(记者 李天宇 摄影 李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