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板房里的妈妈之家 在音乐中与宝宝对话
![]() |
关键:实现角色转换
刘猛对再生育妈妈的关注,在地震不久后就已开始,他和他的团队,目前在都江堰关注的再生育妈妈,达230余名。
上午11时许,准妈妈们陆续来到“妈妈之家”。她们之间并不熟悉,现在她们都成了朋友。她们聚在一起,讨论最多的问题就是在未来是否要再生一个宝宝?如果再孕应注意些什么?
在心理疏导正式开始之前,“妈妈之家”流淌着轻盈的音乐。怀孕已8个月的钟莉,坐在书架前,翻看着书籍。希望尽快怀孕的叶红梅说,她正在吃中药进行调整,准备请假休息。准妈妈们还不时看投影仪,那里正播放着孕产知识的纪录片。
“妈妈之家”的心理疏导工作正式开始了。刘猛告诉妈妈们,角色冲突是影响再孕母亲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充当再孕妈妈的角色时,失去孩子的母亲这一角色还没有从她们身上消除。而这两种角色在本质上存在着巨大冲突——失去孩子的母亲必然心情哀伤忧郁,而孕期妈妈则需要一个轻松愉悦的心境。刘猛告诉妈妈们,必须面对这样的角色转变,才可以让未来的宝宝健康。
刘猛坐在妈妈们中间说,“妈妈之家”会帮助她们实现角色转变,给她们轻松的环境,让她们更多地相互交流。
对话:在音乐中想象
在刘猛的引导下,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妈妈与胎儿轻声对话。关注未来的生命,是音乐放松最终希望达到的目的。
音乐放松,是“妈妈之家”最核心的工作,音乐是刘猛自备的专门用来放松心情的音乐。
刘猛说,许多再孕妈妈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通过怀孕“复制一个失去的孩子”成了许多妈妈的心愿。音乐放松会让妈妈们想象孩子出生后的活动场景,想象自己带着孩子进行游戏,目的就是为了让母亲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腹中的胎儿身上,不去固执地认为他(她)的性别,从而摆脱已失去孩子的影响。
当妈妈们睁开双眼时,房间里仍流淌着音乐,她们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良药:和谐的家庭气氛
尽管妊娠安全与心理健康有莫大关系,刘猛却认为,地震以后心理咨询师的作用被人为夸大了。
心理疏导结束之后,队员们将牛奶和玩具熊搬进了“妈妈之家”。对再生育妈妈们来说,心理的紧张不仅来自是否怀孕,也来自生活的压力。
刘猛关注的再生育妈妈中,有40余人在地震后经历过一次或两次流产。“和谐的家庭气氛才是缓解再孕妈妈心理创伤的最好良药。”
刘猛长期关注着一位叫李欣(化名)的再生育妈妈,目前她已怀孕5个月,心理状况良好。李欣痛失爱子之后,与丈夫一度不想再活下去,但最终夫妻俩选择了相互依靠,想尽一切办法给予对方鼓励和信任,把积极的情绪传递到对方的心中。在这种情况之下,李欣怀孕了,并越来越快乐。还在刘猛的帮助下,李欣和其他几位妈妈,把自己的怀孕心得录制成了光盘,准备在“妈妈之家”和更多的妈妈分享。 早报记者吴楚瞳
实习生徐乙丹摄影方炜
“妈妈之家”特写
板房里的“妈妈之家”是四川目前惟一一个由志愿者组建、专门为再生育妈妈做心理疏导的地方。“关爱生命,关爱母亲”,是这里的主题。近6000元的设备全部由志愿者自资购买,志愿者来自全国各地;负责与妈妈们联络的人,将来也可能是一位再生育妈妈——来自北川的蒋玲。
■特殊的麻将桌——
刘猛解释说,麻将是四川的特色,让妈妈和准妈妈们打打麻将,可以让她们感受到,地震以后,生活虽然有改变,但往昔的一切仍可重演。“尊重她们的生活习惯,对她们打开心结也是一种帮助,这就叫本土化。”
■贴心的小布置——
鱼缸内各种颜色的小金鱼缓缓游弋,墙上宝宝欢笑的大头贴,沙发上的毛茸玩具,像摆放在家中一样的水果,所有的布置,都是希望妈妈们将注意力转向未来、转向生命。
同步播报
数千网友留言祝福
早报讯(记者 吴楚瞳 实习生徐乙丹)昨(2)日,在早报报道《灾区妈妈再痛一次 “腹中孩子怎没了心跳?”》高挂全国各大网站,数千条评论紧随其后。截至昨晚8时30分,仅腾讯大成网网友评论已多达680余条。网友们在分析再生育妈妈因何无法保住新生命之外,送给妈妈们最多的是祝福。
很多网友在留言中分析再生育妈妈胎死腹中的原因,更多的观点倾向于心理因素和余震的影响,他们也在网上呼吁,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关注再生育妈妈的队伍中来。
2009年03月03日 四川在线-天府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