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孩子感受音乐治疗
在老师们的吉他伴奏中,一群小朋友很愉快地使用着奥尔夫打击乐,孩子们听着指挥,无形中跟着老师的节奏敲击。这是5月15日,记者在南沙百万葵园举行的音乐治疗户外培训现场看到的一幕。据介绍,当每天都这样做时,孩子们的“听令”行为会形成条件反射进入他们的习惯。最好的学习的过程是不知不觉中发生,这是音乐治疗的魅力和影响。在国外,音乐治疗比较有效的治疗对象是特殊孩子,且很大一部分是被称为星星孩子的自闭症的孩子,在国内,这种治疗手段也在各种特殊教育机构和学校逐渐推广,包括这次活动的主办方之一的广州市少年宫。专业人士指出,家长也可学习音乐治疗的一些方法在家帮助自闭症孩子。
音乐治疗可以做什么
吉他是音乐治疗使用的主要乐器
上周四,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多名特殊教育的老师齐聚南沙百万葵园进行音乐治疗的户外培训,这是广州市少年宫、美国肯塔基州大学正在合作开办的一个为期3年“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治疗”研习班。培训课上,老师们人手一把吉他———这是音乐治疗课程使用的主要乐器。据介绍,吉他弹唱学起来简单,掌握几个和弦之后就可以弹唱很多歌曲,且与其他乐器相比,它可背在身体上,当有其他的教学需要时,还可以空出双手做其他示范。所以,在很多音乐治疗的课程上都可以看到老师手抱吉他,用重新编排好的曲目与学生一起弹唱、授课。
音乐治疗对一部分自闭症孩子是有效的
“音乐治疗最早出现在一战之后,很多退伍的军人需要进行心理治疗,他们会敲打乐器或是听音乐,这是最早的心理减压的方法。”美国路易威尔大学教授、美国中华传统文化基金会董事长曾唯斌介绍,音乐治疗在国外适用于所有有需要的人,从婴儿到老年,例如像老年痴呆、心脏病、中风的康复者,或是车祸康复者等,其中有一部分比较有效的治疗对象是特殊孩子,且很大一部分是自闭症的孩子,他们对节奏音乐都比较敏感。一般来说,音乐治疗分阶段性,3个月为一个疗程,循序渐进,越往后的疗程对个案设定的要求会越来越多。
对特殊孩子,音乐治疗还可以变成奖惩手段
曾唯斌介绍,音乐治疗师必须要修学解剖生理、普通医学、神经心理学等课程,也就是说必须具备全面的医学知识。严格来说,音乐是一种听觉上的刺激,它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人的脑部神经活动,脑部神经的活动与人的认知、感觉、情绪是有关系的,对于孩子来讲,这是一种特别的刺激,他们会对这种刺激产生反应,希望可以由此获得正能量,带来触动。此外,特殊孩子在音乐治疗的过程中,可以借助音乐去训练他们的肌肉,音乐治疗师利用音乐的节奏和音乐的动机去给个案设计适合的活动,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音乐治疗还可以看成是一种奖励或是惩罚的手段,有些自闭症的孩子喜欢打鼓,那么在做音乐治疗过程中,孩子做得好就让他打鼓,表现不好的则暂时不能打鼓。但曾唯斌也解释,“音乐治疗的作用是间接的,它不像平常生病直接吃颗药就能起到效果。”
可用音乐引导来延长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
“很多老师碰到不守纪律的学生、多动的孩子很头疼,他们不听话、无法集中注意力时,老师要怎么样去纠正学生的行为?”“如果孩子难集中精神,可以用音乐引导来延长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此次与曾唯斌同行到访广州少年宫交流的还有两位来自美国肯塔基大学音乐学院的Lori Gooding博士和O liviaYinger博士,两位专业老师教老师怎么去评估学生,如何在治疗过程当中收集数据及传授一些行为纠正的技术,利用音乐来达到非音乐的目标。
个案
音乐让“星星孩子”爱上音乐,感受快乐
很多人认为“音乐治疗”是通过这种手段让特殊孩子达到真正的痊愈,其实不然,音乐治疗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疾病治疗,而是给个案在某方面的帮助,使他们在情绪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16岁的小韦小时候是一名重度自闭症患者,他平时不爱搭理人,一旦对周边的环境感到紧张时,听力敏感的他会突然尖叫起来,并做出激烈的反应。“大概在2006年他送去少年宫上音乐班,那个时候还没有听说过音乐治疗是怎么一回事。”小韦的母亲李燕(化名)说,刚去上课那会,小韦总是坐不住,走来走去,经常表现出抖动、哭闹的行为,出现大声带刺激的情况下,他会捂住耳朵。虽然小韦上音乐课不合作,但李燕还是一直让孩子坚持下来。老师在课堂上弹奏钢琴,让学生一起跟着节奏和律动唱歌,一边唱歌,一边完成拍手、模拟梳头、系鞋带等动作。慢慢地,小韦从一开始的反应激烈到上了一年多的音乐课程后,情绪突然变得安静了,也从不愿开口到可以完整唱出一首歌曲,“对乐器突然变得很感兴趣,喜欢摸钢琴。”前后如此大差距的变化让李燕很意外,她事后才知道原来通过音乐可以让孩子变得快乐,小韦“丢失”的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也似乎通过这种手段找了回来。如今,小韦已经变成了“钢琴小王子”,还取得了钢琴10级证书。
家长在家怎么做
家长可以把话语变成“歌曲”与星星孩子沟通
音乐是音乐治疗的一个主要手段,音乐治疗几乎大部分时间里跟孩子沟通的时候都是通过音乐。曾唯斌认为,特殊孩子的家长其实可以学习一些音乐治疗的技术和方法在家里帮助孩子。面对自闭症小孩,大人可以用现成的一些歌曲的词换成自己要对他说的话,唱给孩子听,特殊孩子一般对音乐比较敏感,把话语变成了歌曲,大人天天坚持这么做,在自己做音乐时邀请小孩参加进来,“刚开始说不定他来看一下就跑开了,几次之后会坐下来听一下,用同样的节奏来参与,但参与的过程可能没有延伸的沟通,几次之后开始有了延伸沟通,这对自闭症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即使不是特殊孩子,面对家里那些好动、没有纪律性的“调皮鬼”,音乐治疗同样可以用之。这比家长平常教训孩子“你不能跑老跑去”、“你不可以这样”是否更好呢?但要切记一点,在音乐治疗过程当中,大人不是去制止小孩,而是引导对方。
曾唯斌建议,在歌曲选择上,最好是挑选接近小孩年龄的歌曲和童谣,难度不要太高。不一样的曲目对不一样的个案治疗效果是不一样的,更多的时候音乐治疗只是利用音乐的节奏和音乐的动机去给个案进行适合的活动,这个活动的内容是经过设计的。“比如说,我们教会学生起床要怎么做,就会设计一首《起床歌》,这些歌曲的节奏是非常清楚和分明的,老师会因孩子的需求来设计歌曲的内容。”
链接
广州市少年宫每周都有面向特殊孩子的音乐治疗
为推动中国音乐治疗(侧重于特殊教育)的专业发展及提高音乐治疗在特殊人群中的服务质量,由中华传统文化基金会发起推动,广州市少年宫、美国肯塔基州大学合作开办了一个为期3年(2013年12月到2016年12月)的“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治疗”研习班。该课程以肯塔基州立大学音乐治疗硕士学位课程为借鉴,除去理论部分,着重于实践技能和应用方法;期望能在该系列课程后,教师在音乐治疗实践中能够建立和完善评估机制,能够设计、比较艺术治疗方案,收集和分析数据,使其常态化、专业化。
广州市少年宫公益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罗倩表示,目前,少年宫每个星期都会接受不同的特殊孩子过来,通过音乐治疗帮助孩子们在各个环节,及其他们的各种认知和需求上进行康复和调理,活动较为频繁。针对音乐治疗推广这一方面,在2009年,广州市少年宫公益教育中心就开始帮助广州市福利院开设音乐治疗课程。此外,她们还安排了少年宫的老师去到广州至灵特殊学校,给那里的老师和学生进行培训,目前已经持续了半年时间,接下来会继续展开。
谈到目前遇到的困难,罗倩表示,主要是进行音乐治疗的场地的不规范和不适合,硬件设施需要改善,教室不是太大,就是太小。音乐治疗如果是针对一对一的孩子,课室的设计需要简单,在四个角落有摄像机,还要放置一些方便搬动的小乐器等。此外还应根据特训、小组、集体课程等不同规模的课程设计不同大小的教室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