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看守所里的音乐疗法
音乐教育感化未成年人
“音乐疗法”进看守所,这是中山看守所所长彭熙海推行监管未成年在押人员的新方法。他结合未成年在押人员的管理特点,提出将“监室变教室、管教变教师、争强好斗变创先争优”的“三个改变”设想。
彭熙海说:“未成年在押人员由于一时的过错,不能在看守所里影响他们的一生。音乐让未成年在押人员既能舒缓心理压力,又能达到净化心灵的作用。因此,我们首先在监室里办起了‘音乐课堂’,收效也挺好。”
据看守所管教二大队长蔡金胜介绍,音乐疗法从今年7月开始实施,每个星期一节课,由有音乐学学科背景的民警担任老师。为配合音乐疗法,看守所还定期举办在押人员歌唱比赛。
此外,一堂国学文化教育课、一堂体育课、一种广播健身操、一场读书月活动、一场法制宣讲活动等穿插于每个星期的课堂,让“监室”成为了“教室”,而一直让人误以为只会一脸严肃的管教人员,此时却眉飞色舞地站在讲台上充当“教师”。
记者看到,这样一间特殊的“教室”,让人感觉多了一些鲜活的颜色,四周种满了五颜六色的花卉和盆栽。彭熙海说,花草树木充满生机,能让他们看到希望,而且我们还特设花卉养殖知识讲座,引导未成年在押人员培植好监室里的花卉,懂得呵护生命,颐养生活情趣,让原本枯燥的生活多姿多彩一些。而像拔河、乒乓球比赛,诗歌朗诵、小品表演等文娱节目也会定期举办。
正因为监管方式上有许多的创新之处,作为全国唯一一间关押量超过4000人的特大型看守所,2012年,中山市看守所还获得了“全国标兵看守所”。
创设爱心基金帮困难家庭
在押人员黎某早年离异,被关进看守所后,女儿小黎只好和70多岁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面临失学困境。小黎的困境触动了彭熙海,他决定将贫困在押人员纳入帮扶范围,尽力帮助。
今年3月5日,彭熙海倡议成立全国首个看守所“在押人员爱心帮扶基金”,并募得10万多元善款。小黎则成为爱心基金首位受资助的人,继续回到了学校念书,而且看守所帮扶小组还经常去小黎的老家看望鼓励她。据了解,该基金会成立9个月来,已帮助贫困在押人员家属12人次5万余元。
一名看守所女警回忆说,最让她感动的是,今年春节前的一个阴冷的早上,一名即将被押赴刑场执行枪决的死刑犯郑某,在跨上警车的那一刻,突然“扑通”一声跪在了彭熙海等民警面前,流着泪说出最后一声“谢谢!谢谢你们!”
原来,郑某是一名艾滋病患者,因故意杀人被判死刑后,便破罐子破摔,在看守所绝食、打架、撞墙自杀,甚至攻击抓咬管教民警。彭熙海主动找到郑某谈话,得知他刚满周岁时父母离异,已有30年没有见到亲生母亲,希望临刑前能见上生母一面。经过不懈努力,在郑某临刑前一周,彭熙海等人终于在几百公里外的一个小山村找到了那位年近花甲的母亲。30年没有相见,母子重逢,泣不成声。这也算是完成了郑某临终前的最大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