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疗法助残疾人身心康复
作者:石勤 来源:海西晨报 更新:2013-12-06 02:52 浏览量:0次
前不久,筼筜街道残疾人职业援助中心举办了一场小型技能PK赛,在宽松的氛围里检验学员们的“功夫”是否到家。
作为首批残疾人职业援助中心之一,筼筜街道残疾人职业援助中心在全市首创的音乐康复疗法改善了不少学员的情绪和心理情况。该街道屿后西社区福乐家园还组建了一支残疾人乐队,其精彩的演奏让不少听众惊叹。不仅如此,这些年来,在街道支持下,屿后西社区福乐家园的学员们走街串巷看厦门,更好地了解身边事,融入生活。
乐声不断助残疾人康复
还没走进筼筜街道残疾人职业援助中心,就听到一阵阵悦耳的葫芦丝演奏声。原来,这是援助中心的学员们正在练习吹葫芦丝。
这门每周一节的“音乐课”引得不少学员跃跃欲试,但因为学习葫芦丝对身体状况有一定的要求,所以最终只有几名残疾人被挑选参加培训。不过,该中心的合唱班让更多学员过了一把音乐瘾。
据介绍,早在去年5月,该中心就在全市率先开始探索用音乐帮助残疾人康复,开音乐课教葫芦丝、合唱。今年3月,中心首开扇舞培训班。该中心主任刘毓泠说,音乐能使人保持愉快的心情,对提高残疾人的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有一定的帮助。“学习葫芦丝还可以培养手、脑、口协调能力。希望有一天这里的残疾人都能走出去展示自己。”
“他最近可喜欢听《大海啊故乡》呢,一回家就让我放给他听。”学员小宇的妈妈说。原来,最近援助中心的合唱班正在教《大海啊故乡》,回到家,小宇也不忘练习,还让妈妈找出这首歌,跟着反复哼唱。
小宇妈妈说,自从中心开设了合唱培训班,他们家的音乐声就没有断过。“来到援助中心后,小宇的改变很大,能像普通人一样和别人打招呼,变得懂礼貌了,坐公交车还会给人让座。”小宇的改变让妈妈很开心,最让她欣慰的是,小宇如今不再害怕这个社会,能单独外出了。
除了用“音乐疗法”帮助学员康复,援助中心还与仙岳医院志愿者服务队达成合作协议,医生们定期来为学员提供康复指导、心理治疗等专题讲座。并且,街道和中心的工作人员还与辖内企业牵线搭桥,让学员有更多就业机会。截至目前,已经有7名学员成功就业。
残疾人乐队令人刮目相看
每周五下午,屿后西社区福乐家园都会传出优美的音乐和歌声,原来是一支乐队正在排练。
这支乐队里有人拉二胡,有人吹笛子;萨克斯、手风琴、曼陀铃、夏威夷吉他、架子鼓……中西乐器应有尽有。您也许想不到,乐队中的乐手、歌手都是残疾人,他们属于屿后西社区残疾人乐队。
别看他们都是残疾人,他们中可是卧虎藏龙。17岁的小李智力残障,却擅长打架子鼓。在2010年“希望之星”中国艺术新秀电视选拔赛中,小李获得了中学组金奖。盲人阿山擅长二胡独奏,曾代表厦门市参加全国五个特区残疾人文艺汇演。
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起这支乐队来滔滔不绝。几年前,在社区协助下,这支残疾人乐队成立了。如今,这支乐队已经小有名气,每周五在屿后西社区排练,每周三到海滨公园排练或演出,不时还会接到各种演出邀请。
千方百计助残疾人融入社会
说到屿后西社区福乐家园,社区工作人员特别自豪。他们说:“我们的学员都很棒,他们会做小糕点,懂得做很多手工活,还有2名学员已经成功就业了。”
工作人员说,除了学到就业技能,每个来福乐家园的学员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改变—变得开朗。“也许是有人说话,他们不再像刚来时那么封闭了。”
为了让这些学员能有更多机会和外界接触,街道与社区经常带他们走出去看厦门。“我们一块去过园博苑,去看过集美大桥,还去吃过好几次自助餐。只要有机会,我们都会让他们多出去交流,多与外界接触。”工作人员说。
其实,除了在经济上给予残疾人更多的帮助之外,让他们与社会多交流、多接触、多融入一直都是筼筜街道残疾人服务工作的目标,也是街道在践行健康生活行动中解决热点难点问题、构建市民健康生活方式和美好生活环境的重要部分。
作为首批残疾人职业援助中心之一,筼筜街道残疾人职业援助中心在全市首创的音乐康复疗法改善了不少学员的情绪和心理情况。该街道屿后西社区福乐家园还组建了一支残疾人乐队,其精彩的演奏让不少听众惊叹。不仅如此,这些年来,在街道支持下,屿后西社区福乐家园的学员们走街串巷看厦门,更好地了解身边事,融入生活。
乐声不断助残疾人康复
还没走进筼筜街道残疾人职业援助中心,就听到一阵阵悦耳的葫芦丝演奏声。原来,这是援助中心的学员们正在练习吹葫芦丝。
这门每周一节的“音乐课”引得不少学员跃跃欲试,但因为学习葫芦丝对身体状况有一定的要求,所以最终只有几名残疾人被挑选参加培训。不过,该中心的合唱班让更多学员过了一把音乐瘾。
据介绍,早在去年5月,该中心就在全市率先开始探索用音乐帮助残疾人康复,开音乐课教葫芦丝、合唱。今年3月,中心首开扇舞培训班。该中心主任刘毓泠说,音乐能使人保持愉快的心情,对提高残疾人的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有一定的帮助。“学习葫芦丝还可以培养手、脑、口协调能力。希望有一天这里的残疾人都能走出去展示自己。”
“他最近可喜欢听《大海啊故乡》呢,一回家就让我放给他听。”学员小宇的妈妈说。原来,最近援助中心的合唱班正在教《大海啊故乡》,回到家,小宇也不忘练习,还让妈妈找出这首歌,跟着反复哼唱。
小宇妈妈说,自从中心开设了合唱培训班,他们家的音乐声就没有断过。“来到援助中心后,小宇的改变很大,能像普通人一样和别人打招呼,变得懂礼貌了,坐公交车还会给人让座。”小宇的改变让妈妈很开心,最让她欣慰的是,小宇如今不再害怕这个社会,能单独外出了。
除了用“音乐疗法”帮助学员康复,援助中心还与仙岳医院志愿者服务队达成合作协议,医生们定期来为学员提供康复指导、心理治疗等专题讲座。并且,街道和中心的工作人员还与辖内企业牵线搭桥,让学员有更多就业机会。截至目前,已经有7名学员成功就业。
残疾人乐队令人刮目相看
每周五下午,屿后西社区福乐家园都会传出优美的音乐和歌声,原来是一支乐队正在排练。
这支乐队里有人拉二胡,有人吹笛子;萨克斯、手风琴、曼陀铃、夏威夷吉他、架子鼓……中西乐器应有尽有。您也许想不到,乐队中的乐手、歌手都是残疾人,他们属于屿后西社区残疾人乐队。
别看他们都是残疾人,他们中可是卧虎藏龙。17岁的小李智力残障,却擅长打架子鼓。在2010年“希望之星”中国艺术新秀电视选拔赛中,小李获得了中学组金奖。盲人阿山擅长二胡独奏,曾代表厦门市参加全国五个特区残疾人文艺汇演。
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起这支乐队来滔滔不绝。几年前,在社区协助下,这支残疾人乐队成立了。如今,这支乐队已经小有名气,每周五在屿后西社区排练,每周三到海滨公园排练或演出,不时还会接到各种演出邀请。
千方百计助残疾人融入社会
说到屿后西社区福乐家园,社区工作人员特别自豪。他们说:“我们的学员都很棒,他们会做小糕点,懂得做很多手工活,还有2名学员已经成功就业了。”
工作人员说,除了学到就业技能,每个来福乐家园的学员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改变—变得开朗。“也许是有人说话,他们不再像刚来时那么封闭了。”
为了让这些学员能有更多机会和外界接触,街道与社区经常带他们走出去看厦门。“我们一块去过园博苑,去看过集美大桥,还去吃过好几次自助餐。只要有机会,我们都会让他们多出去交流,多与外界接触。”工作人员说。
其实,除了在经济上给予残疾人更多的帮助之外,让他们与社会多交流、多接触、多融入一直都是筼筜街道残疾人服务工作的目标,也是街道在践行健康生活行动中解决热点难点问题、构建市民健康生活方式和美好生活环境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