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治疗师助失语者开口

作者:王道斌 黄黎锋    来源:南方新闻网    更新:2013-02-17 19:07    浏览量:0

50岁的老李在奋力地挥动着小沙锤(一种打击乐),希望能跟上“老师”的节奏,身边是另外三位工伤后训练语言的病友。他曾是一名航空工程师,因车祸伤及脑部失语,半年前被转介到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接受康复治疗。已能逐字逐词“说”的他,特别喜欢上音乐课。给他们这些因严重颅脑受伤的工伤职工上课的,是两名年轻的音乐治疗师——— 余康轮、刘莹莹。

据悉,该院自2011年7月开始让失语职工参与到音乐课堂接受音乐治疗后,已进行了7412人次个体治疗。类似的团体治疗,进行了近700课时,每次都有4-8名职工参加。

音乐人与心理医生搭档

一首再简单不过的《友谊地久天长》,老李和他的四个中老年病友,学唱了许久,还是显得非常生涩,却得到了余康轮、刘莹莹的充分肯定,“有进步,张大嘴,发声……再来试一下,pa、pei、pi、po、pu……看看你能发出几个音。”

当记者走进医院的音乐治疗室,也是全国首个伤、患者参与式康复音乐治疗室时,老李、东平等四名因工伤而失去语言能力的患者,正在奋力地学习,其中一名病友,颅脑损伤后的颅骨都还没有修补,发际部位凹陷,很是突兀。他们的年龄都比两名80后治疗师要大得多。因为受伤,他们的语言功能受到影响,在参加音乐治疗时,是不能说话的。在训练了几个月后,才能如同儿童般艰难地牙牙学语……

负责用音乐教导他们的治疗师余康轮,则是典型的80后,前年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毕业后没选择当音乐人的他,选择了在中国处于萌芽阶段的音乐治疗道路。余康轮坦言之前自己是个性张扬、有艺术范的年轻人,而且现在当医生的收入,远不如在外玩音乐、炒更挣的钱多。

“但余医生下班之后完全是另一个样”,搭档刘莹莹毕业于广医心理学系,因为有钢琴八级基础,喜欢音乐,两人从去年开始搭档建立音乐治疗室。负责为他们父辈年龄的工伤职工提供音乐治疗。

“音乐治疗在国内近几年刚刚发展起来,真正去了解这个行业的人并不多,而把音乐全面运用在康复治疗上的人在国内更是寥寥无几。”医院康复部主任刘四文表示。

音乐让病人拾回自信

“不是说通过音乐治疗之后,一个偏瘫的人就变成活蹦乱跳的了。而是通过音乐的安抚和协助,慢慢地改善情绪、语言 障 碍 、动 作 协 调 性 、肢 体 精 细 动作……”让两位80后医生最为开心的是,不少工伤失语病人终于可以开口说话了,时常大哭大叫的病人终于安静,抗拒说话的病人开始主动交流。

“总而言之,通过这些治疗,病人能够找回做人的乐趣,重建自信心。”余康轮表示。由于收治的都是省内转来的重症工伤人员,两位靠音符治疗的年轻人接触的都是在车祸、高空坠落、机器故障中受重伤的患者。受伤的同时,伤者的心理也变得极其脆弱。

“有好多病人,本来是家里的顶梁柱,刚到我们这儿的时候,谈及伤心处,就会失声痛哭,或者是一言不发。”刘莹莹介绍,通过音乐的治疗之后,他们渐渐地能发声了,手腕渐渐灵活了,紧闭的心门也逐渐地打开了,“焦虑症和抑郁症都减轻了。”

[成功案例]

工伤两年后训练出了发短句

两位80后医生最为得意的,是为一名61岁的老工伤进行了4个月的训练后,伤者能开口往外蹦字,离开医院时已经能说短句。伤者的太太为此特别制作了一面锦旗,上书“音符旋律医失语;重新发声创奇迹”给两个小年青。这位伤者老赵来自东莞,发生工伤前为当地一个学校的老师。因伤及头部,经过两年的治疗和康复后,依然无法说话。老赵在太太的陪同下,找过许多康复机构进行训练,但语言功能未能恢复,约半年前来到省工伤康复医院,并接受了四个多月的音乐治疗。

“刚刚进来的时候,老赵想说也表达不了,总是表现得很不配合,甚至厌烦。比划着手势,不肯配合治疗。让他发声,他光做嘴型不发声。”刘莹莹介绍,但可能是音乐安抚了他烦躁的心,赵先生慢慢地开始从被动地配合,到主动地参与进来。很快就能在钢琴的配合下,发出简单的单字,随后是句子……

两个热爱音乐的小年青,终于用自己喜爱的音乐,成功赢得了失语患者的尊重。“锦旗上的句子,我挺喜欢的”,余康轮说到这时,文艺青年的张扬小小地显露了出来。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