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残障儿童的生命之歌

作者:    来源:常州日报    更新:2012-11-02 18:09    浏览量:0
     一首诗化作一首歌,情牵自闭儿

  “妈妈给了我一个任务,叫我和一只蜗牛去散步,我听妈妈的话去做了,但蜗牛爬得实在是太慢,我催它、我唬它、我甚至责备它……”

  这是一首专门为自闭儿童创作的歌曲《孩子与蜗牛》,今年3月30日上传到5sing.com上,至今已有突破20万的人气,网友纷纷留言称赞“非常棒”!

  创作此歌曲的正是常州力禾乐队。

  力禾组建于2010年3月,“力”代表力量,“禾”代表禾苗,比喻残障儿童,“力禾”意在吸引全社会的力量关注、关怀残障儿童,让更多人宽容对待这些孩子。

  一支乐队为何与自闭症儿童结缘?又为何有如此不同的定位?这首打动人心的《孩子与蜗牛》是关键环节。

  2011年3月,乐队贝斯手汤俊涛在一次公益活动中,认识了某自闭症康复机构的张老师。张老师的孩子本身就是自闭症儿童,在求医的6年里,她的付出用伟大来形容都仍嫌不足,她自己也在这过程中成为了一名自闭症老师。汤俊涛被这个家庭的故事深深震撼,更体会到身为母亲的爱,那就是永远不会放弃自己的孩子,哪怕只有一分希望,她们都会用十分的努力去做,哪怕回报是渺小甚至是渺茫的。

  “我决心为他们写一首属于他们的歌,可歌词写了很多版本,都不满意,后来看到一位自闭症儿童母亲的作品——《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从这首诗里,我们找到灵感,最终改编成《孩子与蜗牛》,然后用了约一年不断修改,形成了最后的录音版本,也就是大家在网络上听到的。”汤俊涛说。

  歌中,孩子因为蜗牛爬得太慢而苦恼、心烦,却因此在无意中听到了鸟儿叫、虫儿鸣、流水声响,闻到花儿香,感受风吹过,又看到满天星星那么漂亮,终于明白妈妈让自己牵着蜗牛去散步,其实是指引自己来这个美丽的地方。生命的曲折、对美好的渴望,在这首歌中一点一滴渗入人心。特别是歌曲中口白部分妈妈的声音,就来自一位自闭症孩子的母亲,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她对孩子未来的希望,很让人感动。

  不过,这首动人歌曲的问世却极为不易,从创作到录音多次碰壁。但几个小伙子决心很坚定,终于赶在今年第5个“世界自闭症日”来临之前把歌录制出来,并在常州、武进的多个电台播出。

  “我们也希望更多人听懂歌里面的故事,去关注自闭症儿童,接纳、包容这个特殊的群体。就像歌里面唱的一样:我们也许改变不了他们,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让他们活得有尊严、有价值,用一颗友爱平等的心,去接纳这些‘星星的孩子’。”乐队键盘手魏毅表示。

  三颗心拧成一股绳,义演做公益

  说起乐队的由来,汤俊涛回忆,最开始是由于自己参加“一加”爱心社志愿者服务队,认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私下关系也比较好,比如何志豪,跟我一样都非常喜爱音乐,我们于是就商量寻找一些会乐器的朋友组建一个乐队,充实一下做活动的内容,因为一般的慈善活动都比较单调,有这样一支队伍多少能起到吸引人气的目的。”

  2007年,力禾的前身——利荷问世,约半年后改名力禾。成立之初,只有鼓手、吉他和贝斯3名成员,组建乐队的资金、场地、器材等也全部是哥几个凑的。慢慢的,大家才设了一张固定的卡,用来存商演收入,公用设备从商演收入里扣下来添置,义演开销也由商演收入支持。

  当然,公益演出始终是排在首位的,如果商演跟义演冲突了,推掉的总是商演。也因为这样,队员们免不了要倒贴,客观上就造成了乐队人员流动大的尴尬。“2009年魏毅加入乐队的时候,也是我们乐队最困难的时候,长期做义演没有收入,人留不住,甚至连固定歌手都没有,他进来的时候我们正处于解散的边缘。”汤俊涛回忆。

  起起伏伏中,只有他和何志豪、魏毅至今仍在坚持“10场演出中9场做公益”,但实际上3个人也并不宽裕。

  汤俊涛是金坛人,生于1979年,家有兄弟2个,父母退休在家,他自己在武进区总工会工作,收入里有一部分要定期捐助给两个孤儿;魏毅1986年出生,是山西人,家中独子,父母也退休在老家,他从南京特教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毕业后就来到常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做康复教师,收入微薄,乐队一些小的开销都来源于他;何志豪是1980年出生的湖南人,兄弟姐妹8个,父母都在老家务农,他目前靠教吉他维持生活,是3个人中经济情况最不乐观的,处在一个“无钱、无家、无未来”的三无状态。

  “阿豪以前做过近10年的厨师,我们也问过他为什么现在没有收入,你不继续做厨师,他说,做餐饮,每天属于自己的时间很少,就没有时间练琴和做活动了。”汤俊涛介绍说。这个小伙子的偏执,让他的同伴都生出了几许感动,连这样的成员都在坚持,其他人便不再退缩。

  魏毅还谈到一点,参加公益活动对他们的人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帮助了别人,快乐了自己。“尽管我们没有多少钱,但我们是快乐的。特别是每次见到那些孩子,他们会亲切地叫我们老师或者叔叔,成就感无与伦比。我们还收获了信任。很多家长和我们帮助过的残疾人,一遇到事情总会打电话给我们;每次有什么外场活动,他们都会问我们去不去。被人关心和关心别人都一样是快乐的。”

  曾有人好奇询问做公益,乐队贴了多少腰包,汤俊涛笑了笑说:“没统计,要是连这个都算清,那就不是真心做公益了。”

  成长岂能无烦恼?

  生活就该有意义!

  当然,除却乐队这个整体,队员们自身的成长也在公益之路上历经着烦恼。

  “望子成龙是天下所有做父母的心愿,我的父母当然不例外。可在他们眼里,我已经是34岁的人了,从2007年开始,未曾给过家里一分钱,反倒是一伙年轻人整天吹吹打打玩乐器、去演出,是典型的不务正业,正所谓恨铁不成钢,隔阂竟越来越深。”汤俊涛感慨。

  《成长不烦恼》的录制,成为化解父子心结的灵丹。

  今年7月,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成长不烦恼》节目录制现场,汤俊涛的父亲瞪大了眼睛,自己的儿子与同伴在做一件他完全没想到的事情。

  节目演播大厅,我市自闭症儿童豪豪的三曲连奏让在场嘉宾热泪涟涟,他每弹完一首都会小声报出下一曲的曲名,“对于孤独症儿童的社交能力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飞跃。”参加节目录制的心理专家柏燕谊女士说。

  而早在2009年11月,魏毅刚接手豪豪的时候,这还是个很叛逆的孩子,一句话说不对就要抓狂。魏毅是在一次偶然中发现豪豪有很好的乐感,于是将音乐治疗的方法融入他的训练计划。

  但是音乐治疗的过程很曲折,正常孩子的教学内容,放在豪豪身上要付出十倍、二十倍的努力。比如五线谱下加一线唱“dol”,豪豪就会问:“魏老师,这里为什么唱dol?”而且一问就是一个下午,这就如同孩子问“这个为什么叫桌子?”、“这个为什么叫皮鞋而不叫面包?”一样让人苦恼,但又不能不给他一个解释。

  魏毅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创造性地把五线谱的记谱方式用童话故事的形式编出来,比如,五线谱就像楼房,每一层都住着不同的小动物,下加一线住着小花猫,有一天,猫妈妈捉了一条鱼,小猫牙齿咬不动,这个时候怎么办呢?猫妈妈想了一个好办法,找来一把“刀”,把鱼切切切,小猫很高兴,吃了个饱饱。所以下加一线就唱“刀”,这个“刀”帮了小猫很大的忙……豪豪这下心里舒服很多,“dol”记得非常牢,而且以后也没有问过类似问题。

  目前豪豪可以弹出10多首脍炙人口的电子琴曲,水平大概在1~2级。豪豪的妈妈至今记得,当儿子第一次完整地弹出一首曲子时,她激动地哭了起来:“原先知道孩子有这个病之后,我们一直都很担心,日夜都会想:等我们老了,孩子怎么办。现在康复有了起色,我们也好像看到,孩子的未来又有希望了。”

  眼见为实的震撼、来宾专家们的解读,如一缕春风令汤俊涛父子冰释前嫌。“儿子做善事、帮助人是好的,就是年纪不小了,希望他不要耽搁婚姻,能有个家,这样就让我们放心了。”老人朴实道来。

  三个小伙子都有点不好意思:“我们希望能更多地为弱势群体创作歌曲,重要的是把这些歌能制作出来,传播出去,当然我们更希望得到一些名师的指点,能为今后的创作加强一点基础。同时也希望乐队成员能永远在一起,当然这点比较困难。至于婚姻嘛,得看缘分,得找志同道合的吧。”

  三人还透露,那次录制节目,豪豪的精彩表现所带来感动和震撼也成为力禾坚持下去的又一强大动力,作为“引路人”,他们由此也产生一个新的美好愿望,那就是努力寻找像豪豪一样对音乐有良好的反应能力、学习能力以及配合能力的孩子,组成一个特殊乐队,“就像‘女子十二乐坊’一样,有各种乐器,到时带着他们去演出,通过音乐为他们打开一扇与社会交流的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