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唱妇随捐遗体 关爱如潮涌向"提琴爱人"

作者:周寿江 邬红波 叶纯    来源:楚天金报    更新:2012-02-12 20:22    浏览量:0
图为:病房内响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的歌声,袁春生泪流满面

图:病房内响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的歌声,袁春生泪流满面

昨日,社会各界前往医院探望“提琴爱人”夫妇的人络绎不绝。图为残疾朋友的歌声,让袁春生感动拭泪 (记者邹斌摄)

他们拎着鸡蛋、水果,一瘸一拐或拄着拐杖来了;他们围站在袁春生的病床边,在陈惠芳的提琴伴奏下,齐声唱起《父亲》、《爱的奉献》……昨日,在武汉普爱医院7楼袁春生所住的病房里,一群残疾朋友的歌声,不仅感动得袁春生一次次拭泪,也让现场见证这一幕的记者及7楼的部分病友和家属动容。

这群残疾朋友,均为“牵手”残疾人合唱团的成员。成员王国桥介绍,因为过年,最近大家还没有一起活动,他们是通过金报的报道,才知道袁春生又住院了;本来团长约大家12日来看袁春生的,但大家有些迫不及待,于是当日下午就匆匆赶来了。“……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记者现场看到,跟着陈惠芳的提琴伴奏,大家围站在袁春生病床边,投入地唱着,躺在病床上的袁春生也跟着大家一起唱,唱着唱着,他的眼圈红了,泪水一次次夺眶而出。而在一旁站着拉提琴伴奏的妻子陈惠芳,泪水也一次次在眼里打转。合唱团成员们告诉记者,袁春生是他们团的“台柱子”,系男高音独唱演员,在大家印象中,袁春生最拿手、也最喜欢唱的就是这首《父亲》,所以大家选择合唱这首歌送给病中的袁春生。

合唱团成员的这份浓浓的情意,深深感动了袁春生。他告诉记者,这几天来,他一直沉浸在感动之中,为省委领导的关注而感动,为众多关心呵护他和妻子陈惠芳的人们所感动,他表示,将来病愈出院后,他要带上妻子,用自己的方式去回报社会带给他们的温暖和浓浓的厚爱。“牵手”残疾人合唱团成员水波介绍,袁春生是一个热爱音乐的人,歌也唱得好,虽然他在这个有60多人的合唱团里没担任什么职务,但袁春生非常热心:训练时,有人唱走调了,他会热心地指出纠正;大家在唱歌方面有什么问题要请教,他也是毫不保留地相告。水波还记得,袁春生在参加武汉首届肢残人歌手大赛时,唱得非常投入,感动得好多人当场落泪。

合唱团副团长朱萍告诉记者,她和袁春生及成员胡新安组成了“轮椅华尔兹”组合,前往深圳参加第八届全国健身舞蹈锦标赛时,袁春生腿脚本也不方便,但一路上,他还关照着她和胡新安,帮他们拎东西。朱萍说,那一次比赛,他们三人拿了金奖。

夫唱妇随捐遗体 大爱无言在人间

“提琴爱人”夫妇要留大爱在人间——相约将来将遗体器官捐赠给他人。

他们为何会萌生这个念头,又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昨日,袁春生和陈惠芳夫妇向记者讲述了他们决定捐献遗体的原委。

一次扫墓萌生捐赠念头

袁春生介绍,最早是从电视上了解有关遗体捐赠的资讯,而最初萌生自己也要捐赠遗体的想法,则是在三年前的清明节前。

当时,袁春生和一帮朋友去扫墓上坟,在扫墓现场,他突然想到了电视里有关遗体捐赠的资讯,感觉到人死后,其实还有很多选择,送到火葬场火化成灰是一种选择;而将器官捐赠出来,捐给有需要的人,也是一种选择;更何况,“自己身上的这种病,为什么吃什么药都不见效?如果我能把我的骨头捐赠给国家,让医学家来切片研究,或许能研究出更好的治疗方法”。

当天扫墓完回到家,他就向妻子陈惠芳说了自己将来要捐赠遗体的想法。突如其来的这种想法,一说出口就遭到妻子和女儿异口同声的反对,认为他这是疯了:“人死不能入土为安,还要被折腾,这不是疯了?让我们于心何忍?”

一份大爱让妻女感动妥协

尽管如此,捐赠遗体的想法在袁春生心里,一直挥之不去。一有空,他就和妻子谈心:“我一辈子都没为社会做点贡献,如果我的骨头能对这个病的研究提供样本,我的器官能在别人身上继续使用,何乐而不为?也算是我这个身体不健全的人为社会做了一点贡献。”

丈夫的这份“大爱”最终触动了陈惠芳的心。

面对女儿,袁春生如此劝说:“爸爸的器官在别人身上用,这代表爸爸一直还活着,一直都在你身边。”

经过一遍遍的劝说,妻子和女儿终于慢慢接受了。

有一次,袁春生和妻子商量:“要不,你也一起捐好了。我们就是死了,也不分开。”

这句话让陈惠芳感动不已:“到临了,他也舍不得我,此生来世我们就捆绑在一起。”

今年过年前,袁春生就搜集了申请材料,让女儿签字。女儿仍有一丝犹豫,问:“非要捐?”“是的,我想了很久了。”袁春生的答复让女儿最终妥协了。

一生相守相约来世在一起

农历正月初九,红十字会春节后上班的第二天,袁春生夫妇就早早赶了过去,签字承诺共同捐赠遗体。“我这叫典型的‘夫唱妇随’。”昨日,陈惠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最初对于丈夫提出的要捐赠遗体也不是很理解,但慢慢听丈夫讲这方面的东西多了,自己逐渐能理解他的行为,同时也将理解转化为行动,决定和丈夫一起捐赠遗体。

陈惠芳说,今生,他们很恩爱,并相约过来生还要做夫妻,将来,无论两人哪个先走一步,在遗体捐出去后,希望红十字会或有关方面在作记录时,能在被记录的名字后面留一个位置,等他俩中另一人将来捐了遗体后填上,这样,“两人的名字就会挨着,两人就又在一起了”。

陈惠芳表示,现在无法预料他俩的器官将来会捐给谁,不过,她只希望,如果使用者知道用的是他俩的器官,能来看看他们的女儿。“我想以这样的方式让女儿知道,父母的生命通过另一种形式,还在人世间延续。”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