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让医患有了默契
作者:鲍捷 瞿晟 陈芸 江大红 刘源隆 来源:生命时报 更新:2011-12-06 22:19 浏览量:0次
|

|
音乐是全球医疗交流使者
Stefan N. Willich
世界医师交响乐团的发起者、指挥,柏林Charite大学医学中心社会医学、流行病学和保健经济研究学院院长
坚毅的下颌,坚定的眼神,眼前的威里希教授有着印象中德国人的严肃,但一说话,就马上能感受到他的谦和可亲。
威里希教授是世界医师交响乐团的“灵魂人物”,他在2007年创办了这家交响乐团,4年间乐团已经在世界各地演出了7场,这次在北京的演出将是他第8次作为指挥登台。问起他最初是如何产生把医学和音乐相结合的想法时,他认为:“二者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虽然医学在更多时候被理解为一种非常严谨的科学,但它们其实都涉及到个人感知,包含着很多情感的东西。医患之间需要良好的交流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就像乐器需要演奏者倾注感情才能奏出和美的乐章。”
如今,他又体会到了其中更深远的意义。“音乐是可以跨越边界的语言,是感情的交流工具,就像一座桥梁,它以自己独特的魅力把世界各国医生联系在一起,这也可以促进全球医疗的交流和平衡。在我们的音乐会中,音乐成为了全球医疗健康事业的使者。
用乐章展现医生内心
周文军
中国著名作曲家,曲目《天职》创作者
在12月4日举行的世界医师交响乐团慈善音乐会上,演奏了唯一一首原创乐曲,那就是由中国著名作曲家周文军创作的《天职》。
周文军是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公司艺术总监,北京奥运会闭幕式音乐主创、帆船比赛启动仪式音乐总设计。
周文军说,创作《天职》与其他音乐是不一样的。在这部交响乐中,他特别注重力度和内心冲突。他五易其稿,最希望听者能在起承转合间找到共鸣。在他看来,手术台不是战场胜似战场。“嗙—嗙—嗙嗙嗙……”通过这种大模块的急进手法,通过快而有力的节奏感,通过铜管点击的不断提醒,来再现医生与死神争分夺秒时的强大内心活动,体现医生在一步一个脚印的严谨和踏实中,又饱含激情、自信和奉献。此外,还有舒缓的慢板进行优美的补充。你可以想象,一位医生手术成功后走下手术台,他脸上的轻松和内心的雀跃。《天职》要表达的主题是“神圣”。周文军说,之所以取名为“天职”,就是因为这份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职业是崇高的、至高无上的。
把爱的信念带回祖国
Chiang Sheng Johnny Kuo,郭强生
美国 ,内科/首席运营官,第一小提琴
他是美国纽约康奈尔大学医学院附属葛丽西广场医院的副院长,担任非洲与美洲医学基金会理事,曾登上过“医学和世界管理名人录”,被评为“全美顶尖二十五位少数族裔医疗主管”,同时他也是世界医师交响乐团走进中国的“牵线人”。但你可能想不到,这些成就的获得者是一个华人。他叫郭强生,个子不高、文质彬彬、言谈温和、为人谦逊,总喜欢做充满挑战的事情。
在他看来,音乐与治病救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很奇妙,它能让人变得平静、减轻痛苦、带去爱意,是一种无形的药。”郭强生微笑着说,2008年一次偶然机会,让他了解并加入了“世界医师交响乐团”,先后在美国、德国等国家进行慈善演出。作为一名中国人,他特别想把这份爱心传递给祖国,于是就想尽办法联系演出事宜,经过无数次碰壁终于促成了这次合作。
成为医生后,他没有放弃心爱的小提琴,让音乐成了帮助别人的桥梁。如今已经做了11年副院长的他,经常组织医院里懂音乐的人为一些弱势群体带去视听享受,募集到的资金也会捐给需要帮助的人。“不管从事什么行业,爱的信念应该植根在心中,选择自己的方式传递爱心,这才是慈善的本意。”郭强生说。
期待有更多中国乐手
Anne Berghoefer,德国,乐团经理
作为乐团创办的成员之一,Berghoefer也曾是一名热爱音乐的医生,她目前主要负责乐团的运营工作,她对于乐团的发展速度之快感到十分欣喜。
“目前我们已经是拥有600人的乐团了,此次来华演出的大概有80多名演奏者。从2007年,世界医师交响乐团成立以来,我们每年都会在各国知名医学学术期刊上刊登招募广告,很多医生都是通过这个途径加入我们的。通过我们的官方网站(http://www.world-doctors-orchestra.org/),填写申请表也是一种途径。乐团每年会在不同国家进行两场演出,各国医生们身体力行地带动社会各界做慈善,他们用自己的年假,自己负担差旅费来演出。”
此次来华演出是乐团第一次在同一个国家举办两场音乐会,Berghoefer愉快地说:“这显示出我们都很迫切希望中国医生的加入,当然我们还希望更多的中国观众能喜欢这样的演出。”
努力走进病人的世界
Matthias Wein,德国,内科,第一小提琴
都说德国是“音乐之邦”,大约每4个德国人里,就有1个人会熟练演奏一种乐器或在合唱团唱歌。从小成长在这样的环境里,音乐已经成了Wein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他总是认真对待每一支乐曲,当一个个流畅的音符诞生在自己指尖时,那种幸福感和愉悦的享受是无法形容的。
作为一名医生,为病人看病似乎也是这样一种过程,医生通过不懈努力,一点点地分析病情,走入病人的世界,抽丝剥茧地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在他们眼里,医生并不是正襟危坐、居高临下的“权威”或“救世主”,医生和患者之间应该是平起平坐,互相需要和尊重的关系。
愿和患者多聊病情
Philip Dodd
爱尔兰,精神病学,第一小提琴
医生平时的工作压力非常大,需要面对非常棘手的病人以及复杂的病情。每年利用年假暂时脱下白大褂、穿上演出服,离开诊室,寻找心灵的放松和舒缓,对医生非常重要。在Dodd眼中,音乐就像是心灵的天平,维系着工作和生活间的平衡。
作为一名精神病学医生,Dodd认为音乐对人们心理有积极作用。“音乐在很多国家都已经被看作是一种辅助疗法,特别是心理科和精神科,医生们会建议患者聆听舒缓的音乐,以此来缓解病痛、抒发情绪。”
Dodd对于现在的“医患关系”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他说现在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从“医生说什么,患者就听什么”已经转变得更像是“合作关系”,甚至说更像朋友。随着网络的发展,不少患者在就医前会习惯查很多材料,了解自己的病情和多种治疗方式。我就遇到过一些患者,他们甚至能很清楚地判断自己的病情,给医生提供好几种治疗方案,每一条都很有道理。我们医生会综合这些诊断方式的利与弊,然后跟患者探讨,找出一套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医生和患者的界限似乎已经不是那么清晰了,我们更像是能在一起聊天、谈话的朋友。
每次看病都像倾情演奏
Xiaobin Guan,美国,全科医学,第一小提琴
在管小滨的眼里,医生和音乐家之间有着极其微妙的联系。医学和音乐这两个学科间有着某种类似的东西,那就是对职业的要求极高,只有当你全身心沉浸其中,真心热爱它,不厌其烦地去琢磨、思考时,你的技能才能精益求精。
同时,医生和音乐家都需要与人打交道,医生需要与病人深入沟通,了解他的生活状态、性格特点等,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和制订有效的治疗方案。而作为一名音乐家,虽然听众的反馈信息不如病人那样直接,但除了要有高超的技巧,演奏的同时还必须对音乐有深刻的了解,又能细致、敏锐地注意到听众的文化层次、情绪状态等,并根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才能带来最美妙的享受。因此,看好一个病人,就像演奏一支曲子,容不得丝毫马虎。
近几年,管小滨每年会参加五场免费的音乐会演出,为社区服务。通过这样的方式,帮病人减轻痛苦,增加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做慈善也是大夫的职责
Carolyn Dyson,英国,生殖泌尿医学,第二小提琴
“音乐是我一生的追求,总能带来美妙体验”。眼前这位小巧的苏格兰女医生提到音乐,眼里就发出了光芒。“当我得知世界医师交响乐团招募的消息时,就毫不犹豫参加了,做慈善也是医生的职责。”
Dyson认为跨国音乐会是很好的慈善方式,能增进医患间的理解和信任。在她看来,慈善不只是要捐多少钱,而是把自己最喜爱的东西与人分享。“作为医生,我们工作很紧张,但乐团成员仍坚持利用假期演出,周末也都花在了练习上。”为了节省排练时间,每个演奏者会提前两三个月练习曲目,每天上下班听CD熟悉乐谱。演出前,他们需花4天集中排练,每天10多个小时训练,这足以看出他们的真诚,完美的演奏也展现出了这个团队的专业水平。
音符传递暖意
Jack Han-Hsing Lin
中国台湾,牙科,第一小提琴
2010年在台湾的音乐会给Lin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当时很多台湾当地的青少年跟我们一起合作完成了演奏,可能是因为在自己的家乡,当时心情非常激动。观看我们演出的人有医生、市民和一些慈善企业家,每场演出我们也都会跟他们有一些交流,但这次民众参与到演出中还是首开先河,效果非常好。事后,我与团友们交流,他们也觉得这次的演出印象非常深刻。”
音乐是一种能跨越地域边界和文化的语言,同样,音乐也能促进医患之间沟通。Lin认为,这样的演出能让患者看到医生的另一面,特别是在很多孩子的心目中。“不少孩子对医生很惧怕,一想到医生,浮现在脑海中的总是打针、吃药等痛苦的记忆。通过这种演出,也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医生阳光、温暖的另一面,我们不只是让人感觉冷冰冰的白大褂。”
Vincent Pitteloud
瑞士,全科医学,首席中提琴
作为乐团的首席中提琴演奏师,谈到音乐,Pitteloud的眼中满是自豪和喜悦。对他而言,爱音乐首先是为了自己,经过一天紧张的医疗工作、“头脑风暴”后,听听音乐、拉一首曲子,是很好的减压方法,能帮自己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唤起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更重要的是,虽然他还没有尝试过用音乐直接治疗疾病,可音乐能帮他与患者更好地建立联系,取得他们的信任,这对于一名家庭医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有时Pitteloud会和病人聊一聊彼此喜欢的音乐,通过这样的沟通,加深相互的了解,为今后的继续合作培养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