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助10岁女孩走向开朗
作者:站长 来源:华西都市报 更新:2011-05-29 16:05 浏览量:0次
![]() |
这两幅截然不同的作品,出自10岁女孩小琴(化名)之手。摆第一个沙盘时,她刚失去母亲被送到成都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摆第二个沙盘时,她在这里已呆了4个月。
中心老师们很欣慰,两个截然不同的沙盘,意味着小琴积极向上的感觉要来了。沙盘疗法,是针对流浪儿童非正规教育的一种方式。
母亲去世她进了救助保护中心
4个月前,身患肝腹水的母亲去世,从小就没见过父亲的小琴,被送进成都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
刚进中心的她,张口就是脏话,也不喜欢与小朋友玩。负责儿童教育的袁慧敏、周德辉老师,将她牵到一个摆着沙盘的房间,让她根据心里所想,摆出自己的沙盘。
3个女子、一张桌子、3个碗、周围是螃蟹、蝎子、乌龟。10多分钟后,小琴摆好了,盯着沙盘不语。
“在小琴成长的家庭里,从小缺少父亲的角色,这也让她潜意识里缺乏安全感。同时,盛满食物的碗也说明她生活在物质条件缺乏的家庭。”周德辉分析。
后来,小琴透露,母亲外出工作,她需要独自应对很多状况,骂人、说脏话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摆出沙盘找到积极向上的感觉
几天前,小琴摆出了第二份沙盘作品:小火车载着动画片里的角色,沙滩上长着椰子树、蹲着兔子,还有正在玩耍的小朋友。不再有螃蟹、蝎子。
周德辉说,当时看到这幅作品时,她激动得把中心的工作人员都叫过来看,“积极向上的感觉就要出来了!”
4个月里,老师们给予了小琴更多的关爱,表扬她、鼓励她,发掘她在文艺上的特长。中心副主任陈星移还把女儿带来和她玩,两个小女孩成了好朋友。
“或许,她已渐渐走出阴霾。”周德辉始
终保留着小琴的两幅作品。
美术干预: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
美术干预,作为非正规教育的一种方式,除让孩子们通过绘画宣泄情绪外,也在了解他们,尽可能矫治一些扭曲的心理。
母亲节那天,老师让孩子们以此为主题绘画,一个女孩画着母亲时,哭了。“有时候,揭伤疤是必要的,宁愿让他们有感觉,也不能让他们封闭自己。只有表达出来,才能更好地面对以后的人生。”袁慧敏说。
前日的美术课上,16岁男孩小彦(化名)将心脏涂成了黑色。在老师看来,黑色是代表“死亡”“阴暗”的颜色。小彦曾在理发店打“黑工”,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
“生活是阳光的,很多人在关心你,心应该是红色的。”袁老师说,首先要做的,是让小彦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力量。
音乐干预: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
音乐干预课的老师,是一群来自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专业的志愿者。
志愿者徐千惠说,每堂课放完歌曲后,会组织孩子们一起讨论,说出想说的话。这是一群有不好经历的孩子,防备心重。但在音乐和伙伴面前,他们会吐出真心话,同伴的遭遇也会引起共鸣。
“有一个遭受家庭暴力的15岁女孩,我将她最喜欢的歌带到课堂上。她哭着讲完了自己的遭遇,其他孩子也跟着哭,还有孩子拍着肩膀安慰她。”徐千惠说,音乐会触动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疗伤的同时促使他们改掉一些缺点。
爱心征集儿童节那天陪流浪儿过
6月1日,在成都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将有一台属于流浪儿童的节目,诚邀爱心人士参加。
爱心征集儿童节那天陪流浪儿过
6月1日,在成都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将有一台属于流浪儿童的节目,诚邀爱心人士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