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人心的音乐之神
作者:马佳 来源:北京科技报 更新:2010-08-16 14:13 浏览量:0次
“音乐无处不在,它无色无形,像氧气一样存在于空气,它通过我们的耳朵、肌肤进入身体,最终化为乐音。但它们的相似到此为止,因为我不相信氧气也能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情感,同样,它也不能跨越地域、政治和文化边界,使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这是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主席哈肯在8月1日第29界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上发表的演说。
谁也无法想象没有了音乐,我们的生活会是怎样,但是似乎也没有人能说得清楚音乐究竟如何影响着我们。而此次音乐大会上,来自各国的音乐学者、爱好者也在讨论音乐的非音乐性价值。
皮特克·韦伯斯特(Peterk Webster)教授来自美国西北大学比诺(Bienen)音乐学院,一直在关注音乐对于人的影响,包括人的心理、社交能力、创造力等等。在参加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之前,韦伯斯特教授在美国做了一项问卷调查,发现很多参与调查的人,凡是学习过或者正在学习乐器以及参加音乐活动的人,都认为自己在本专业的学习中受到了音乐的影响,在创造力上有明显提高,尤其是对于厨师、设计有关的专业人士以及工程师。
英国伦敦大学的教授苏珊·哈伦则告诉记者,在她的调查研究中,学习乐器的孩子,记忆力可以提高20%左右。而课外的音乐课让孩子的智商分数提高7点,相对于文学课程对智商提高的4.5高出很多。同时她还发现,在音乐团体中,人们更容易与志同道合的人产生美好的友情。
事实上,人类对于声音的感受源于振动,人类通过身体可以感受到的音乐振动称之为“音乐体感振动”,其最大范围为16~20000赫兹。日本学者在《体感共振音乐疗法》一书中描述,20~50赫兹的低频部分使人的重低音感大大增强,伴随着振动感和冲击感给人以极其强烈的临场感。同时该频率范围最能够给人以心理和生理愉悦的快感和陶醉感。
在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谢嘉幸看来,“音乐可以振奋人的精神,激发人的斗志,形成积极的思维方式。就像维生素,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此前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当人处在优美悦耳的音乐环境之中,可以改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功能,促使人体分泌一种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活性物质,可以调节体内血管的流量和神经传导。另一方面,音乐声波的频率和声压会引起心理上的反应,良性的音乐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因此,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就开始研究和使用音乐疗法。
谢嘉幸说,在这次大会上,就有很多学者在论文和主题讨论中提出音乐治疗的一些研究。目前从狭义上来看,音乐治疗主要用于智障,但广义上,也是可以治疗人的情绪。“通常,我们更多的是认识音乐的俗和颂。俗就是将音乐作为一种娱乐,而颂就是歌颂,但是都忽略了音乐对人格教育的作用。”
就在今年夏天,韦伯斯特教授的一个学生的家庭遇到了严重的问题,这名学生甚至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远离这些困扰。音乐老师和她仔细地讨论了她的音乐天赋,希望她能在音乐中获得成功,同时,她在音乐中寻找到了自己生活下去的理由,并因此与关系紧张的父母消除了隔阂。
雨果曾经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来自辽宁的一名普通高中的音乐教师许卫杰,作为此次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的组委会成员,对于音乐给青少年带来的影响感触颇深。作为普通高中教育的副课,音乐课不仅成了她的学生最喜欢的课,还让学生们因为音乐爱上了其他的学科。
“我在教学中,教给他们音乐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比如,数学中的排列组合,其实音符就是一组数字进行有序的排列组合组成美妙的乐曲。而物理基础的研究之一就是声学,声音是如何产生,如何传播,这与音乐更加联系紧密。”许卫杰告诉记者,“我让他们自己找音乐和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且通过各种游戏、双语教学,让他们不仅爱上音乐,在其他方面也不断提高。”
学生们在上过许卫杰的课以后,甚至喜欢听着音乐写作业,“很多家长不理解,认为孩子是不务正业,但事实上,很多学生都因此提高了学习成绩。”许卫杰说,“音乐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同时,也能改善人们的社交能力。上过我的一些课的孩子,明显变得喜欢和同学交流。”
“现代人接触到音乐的媒体越来越多,音乐教育的概念也在发展。”谢嘉幸认为,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服务作用很大,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中小学教育和音乐专业的教育,未来应该更多地往大众化发展。“就像现在我们已经开始注重对社区音乐的讨论和研究,并且成立了专门的社区音乐教育委员会。”
巴西就很重视这一点,他们制定了“音乐和公民”的教育计划,并且从中寻求巴西文化以及当地的知识作为音乐教育的灵感来源。不仅仅在活动中强调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性,并且为学生设立奖励措施。让学生在活动中练习领导者的姿态,并将这种学习带到生活中去。
比如有着百年传统的巴西管乐团,乐团的音乐教学法着重为社区制作音乐,乐团团长是乐团教学过程的主要负责人。他在社区教授识谱、乐器弹奏和乐团的演奏曲目,并且收集参与者的意见,还互相请教乐器如何调音、发声以及如何演绎。因此,他们也认为如果乐团教学方法与乐团所在的社会背景分开,就很难被理解和认知。
“在未来,我希望音乐不仅仅是被人听到,还需要被人看到。但现在的音乐会不是每个人都听得起,音乐厅的形式也可以有一些变化更接近大众。”谢嘉幸说。
比如,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是全世界人都想去观看的新年音乐演出,但是票务紧张又昂贵,也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因此从2004年起,维也纳在美泉宫皇宫花园,举办巨型夏日露天音乐会作为新年音乐会的补充,并且免费向公众开放,弥补了很多人的遗憾。美泉宫原本就是著名的游览地,加上这场露天音乐会,更是锦上添花。这可以成为我国进行公众音乐教育的借鉴。
谢嘉幸引用孔子的话说,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只有艺术的感觉才能促进人的发展,因此是“兴于诗”,而“立于礼”就是遵循良好的社会习惯而立于社会,将人的各种感觉合起来才能赋予一个完整的人,但是要将这些感觉整合在一起是困难的,而音乐就可以做到这一点。
谁也无法想象没有了音乐,我们的生活会是怎样,但是似乎也没有人能说得清楚音乐究竟如何影响着我们。而此次音乐大会上,来自各国的音乐学者、爱好者也在讨论音乐的非音乐性价值。
皮特克·韦伯斯特(Peterk Webster)教授来自美国西北大学比诺(Bienen)音乐学院,一直在关注音乐对于人的影响,包括人的心理、社交能力、创造力等等。在参加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之前,韦伯斯特教授在美国做了一项问卷调查,发现很多参与调查的人,凡是学习过或者正在学习乐器以及参加音乐活动的人,都认为自己在本专业的学习中受到了音乐的影响,在创造力上有明显提高,尤其是对于厨师、设计有关的专业人士以及工程师。
英国伦敦大学的教授苏珊·哈伦则告诉记者,在她的调查研究中,学习乐器的孩子,记忆力可以提高20%左右。而课外的音乐课让孩子的智商分数提高7点,相对于文学课程对智商提高的4.5高出很多。同时她还发现,在音乐团体中,人们更容易与志同道合的人产生美好的友情。
事实上,人类对于声音的感受源于振动,人类通过身体可以感受到的音乐振动称之为“音乐体感振动”,其最大范围为16~20000赫兹。日本学者在《体感共振音乐疗法》一书中描述,20~50赫兹的低频部分使人的重低音感大大增强,伴随着振动感和冲击感给人以极其强烈的临场感。同时该频率范围最能够给人以心理和生理愉悦的快感和陶醉感。
在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谢嘉幸看来,“音乐可以振奋人的精神,激发人的斗志,形成积极的思维方式。就像维生素,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此前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当人处在优美悦耳的音乐环境之中,可以改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功能,促使人体分泌一种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活性物质,可以调节体内血管的流量和神经传导。另一方面,音乐声波的频率和声压会引起心理上的反应,良性的音乐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因此,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就开始研究和使用音乐疗法。
谢嘉幸说,在这次大会上,就有很多学者在论文和主题讨论中提出音乐治疗的一些研究。目前从狭义上来看,音乐治疗主要用于智障,但广义上,也是可以治疗人的情绪。“通常,我们更多的是认识音乐的俗和颂。俗就是将音乐作为一种娱乐,而颂就是歌颂,但是都忽略了音乐对人格教育的作用。”
就在今年夏天,韦伯斯特教授的一个学生的家庭遇到了严重的问题,这名学生甚至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远离这些困扰。音乐老师和她仔细地讨论了她的音乐天赋,希望她能在音乐中获得成功,同时,她在音乐中寻找到了自己生活下去的理由,并因此与关系紧张的父母消除了隔阂。
雨果曾经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来自辽宁的一名普通高中的音乐教师许卫杰,作为此次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的组委会成员,对于音乐给青少年带来的影响感触颇深。作为普通高中教育的副课,音乐课不仅成了她的学生最喜欢的课,还让学生们因为音乐爱上了其他的学科。
“我在教学中,教给他们音乐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比如,数学中的排列组合,其实音符就是一组数字进行有序的排列组合组成美妙的乐曲。而物理基础的研究之一就是声学,声音是如何产生,如何传播,这与音乐更加联系紧密。”许卫杰告诉记者,“我让他们自己找音乐和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且通过各种游戏、双语教学,让他们不仅爱上音乐,在其他方面也不断提高。”
学生们在上过许卫杰的课以后,甚至喜欢听着音乐写作业,“很多家长不理解,认为孩子是不务正业,但事实上,很多学生都因此提高了学习成绩。”许卫杰说,“音乐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同时,也能改善人们的社交能力。上过我的一些课的孩子,明显变得喜欢和同学交流。”
“现代人接触到音乐的媒体越来越多,音乐教育的概念也在发展。”谢嘉幸认为,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服务作用很大,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中小学教育和音乐专业的教育,未来应该更多地往大众化发展。“就像现在我们已经开始注重对社区音乐的讨论和研究,并且成立了专门的社区音乐教育委员会。”
巴西就很重视这一点,他们制定了“音乐和公民”的教育计划,并且从中寻求巴西文化以及当地的知识作为音乐教育的灵感来源。不仅仅在活动中强调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性,并且为学生设立奖励措施。让学生在活动中练习领导者的姿态,并将这种学习带到生活中去。
比如有着百年传统的巴西管乐团,乐团的音乐教学法着重为社区制作音乐,乐团团长是乐团教学过程的主要负责人。他在社区教授识谱、乐器弹奏和乐团的演奏曲目,并且收集参与者的意见,还互相请教乐器如何调音、发声以及如何演绎。因此,他们也认为如果乐团教学方法与乐团所在的社会背景分开,就很难被理解和认知。
“在未来,我希望音乐不仅仅是被人听到,还需要被人看到。但现在的音乐会不是每个人都听得起,音乐厅的形式也可以有一些变化更接近大众。”谢嘉幸说。
比如,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是全世界人都想去观看的新年音乐演出,但是票务紧张又昂贵,也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因此从2004年起,维也纳在美泉宫皇宫花园,举办巨型夏日露天音乐会作为新年音乐会的补充,并且免费向公众开放,弥补了很多人的遗憾。美泉宫原本就是著名的游览地,加上这场露天音乐会,更是锦上添花。这可以成为我国进行公众音乐教育的借鉴。
谢嘉幸引用孔子的话说,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只有艺术的感觉才能促进人的发展,因此是“兴于诗”,而“立于礼”就是遵循良好的社会习惯而立于社会,将人的各种感觉合起来才能赋予一个完整的人,但是要将这些感觉整合在一起是困难的,而音乐就可以做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