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乐治愈盲童心灵的创伤

作者:    来源:扬州网    更新:2010-07-02 19:47    浏览量:0
师生情

残奥会开幕式前合影

 

  本网记者 徐小燕 吴娟

  当扬州33名盲生代表着全国8300万残疾人奏响残奥第一曲时,在老师华桂明心中,无数次不眠的夜晚和刻苦训练,化作开幕式上两分半钟激动人心的时刻,这种幸福和自豪真的无法言表。华桂明,扬州特殊教育学校的一位乐器老师,因为爱好音乐,自1996年组建了扬州特殊教育学校的首支管乐团以来,从这里走出了“哈佛女孩”吴晶、被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破格录取的谭伟海等,这支管乐团还多次获得了全国、省残疾人文艺汇演的大奖。华桂明训练的聋盲合一的鼓号队在全国特教秘书长会议上被誉为全国首创。

 

    用音乐治愈盲童心灵的创伤

 

  “是盲生成就了我,我应该竭尽全力成就盲孩子。我算是幸福的,从事着喜爱的工作。”在QQ空间里,华桂明留下这么一段话,他说,“是这些孩子让我成长,如果没有他们我也不会学很多的乐器,也不会去刻苦专研,是使他们让我永不停步地去学习。”从最初的只会长笛,到后来自学小号、长号、中号、长笛、黑管、萨克斯的演奏技法,并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华桂明非常注重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现在华老师已经成为中国民族管弦学会会员、中国竹笛学会会员、江苏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管乐学会会员、扬州市音乐家协会特殊艺术分会常务副主席。华桂明常说,当你将一个什么都不会的盲童教会他熟练地演奏,那种心情是拿什么都买不到的,你看着他一点点进步就觉得特有成就感,累但是值得。

 

  生活中可以什么都没有,但是不能没有音乐。谈起最初教孩子们学管乐时,华桂明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让孩子们有个爱好,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因为这些孩子先生和后天的缺陷,在社会上往往被人看不起,很多孩子自卑的心理很严重甚至有些自闭,一些孩子刚来学校的时候一句话都不说,一开口就脸红。在特教学校除了教会学生生活的本领,更要让他们获得平等的关怀、足够的自信,除了给与他们更多的关心外,就是培养他们获得成功的能力,这就是华桂明的初衷。也正因为音乐,改变了这些盲童胆怯的性格,走上了更广阔的舞台,接触到了更多的人,也赢得了更多的机会。

   

   音乐开启盲童的成功之路

 

   作为器乐老师,他发现盲童对音乐更有天赋,更能专注。于是,他在学校组建了器乐队,开始教孩子们吹笛子。盲童由于看不见曲谱,也看不到老师吹笛子的姿势,只能靠耳朵听。华桂明只能手把手一个个地教,一段一段地吹给孩子们听。由于看不见,盲童们为了学嘴型、学换气,就摸着华桂明的嘴一点点学。乐队从最初的几个人到后来的30多人,很多孩子都主动找华桂明,要求加入乐队,他们陶醉在华桂明吹出的婉转欢快的旋律中,迷上了音乐,迷上了笛声。华桂明就是用笛子吹出的笛声,引领着一位位盲童走上了人生的成功之路。

 

  谭伟海,现在身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长笛演员,就是在华桂明的调教下,走上了充满自信的成功之路。谭伟海最感激的人,是华桂明老师。6年前,华桂明发现小伟海对音乐很有悟性,便重点辅导他笛子演奏。第一堂音乐课,华桂明给谭伟海放了一首《二泉映月》,还讲了盲人音乐家阿炳的故事。也是从那堂课起,要“做阿炳那样的人”的信念就悄悄地在谭伟海的心底滋长。

 

  谭伟海从小就患有哮喘病,刚开始练习吹奏时,不但口干舌燥,而且吹一会就会咳嗽不止。每天早上,华桂明都会早早地到校,陪小伟海慢跑,做换气训练,然后个别辅导他笛子演奏技巧。因为小伟海是全盲,看不见乐谱,开始的时候,每学一支曲子,华老师都要先吹给他听,给他做示范,常常还要拉着他的手抚摸自己的口型、声带,让他直接感知发音技巧。华桂明还把一些曲子录成磁带,送给小伟海自己练习。为了小伟海在演奏艺术上有所突破,华桂明还经常找一些有关音乐知识的书籍和文化书籍,亲自读给小伟海听,帮助他提高文化和艺术修养。有时外地一些知名音乐家来扬州,华老师也会把小伟海带去,让专家给他一些指点。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师徒的共同努力下,只用三年时间,谭伟海就通过了竹笛10级考试。从2004年起,谭伟海便多次在全国大赛中获奖。2005年,谭伟海获得江苏省“优秀残疾儿童少年”称号;同年7月,他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残疾人舞蹈、器乐比赛,以一曲《小八路勇闯封锁线》获得一等奖,填补了江苏省连续16年未获此项荣誉的空白;他还被评为“2005年度扬州市十大新闻人物”……荣誉的获得让谭伟海增加了自信,同时也让他更加感谢恩师华桂明。正是在华桂明的引领下,他用竹笛吹响了自己人生的光明曲。

 

  盲女吴晶也是华桂明的学生。也是华桂明,把她带进了音乐的殿堂,为她打开了一扇通向光明的心灵之窗。进入盲校的吴晶师从华桂明练习西洋长笛。由于西洋长笛曲谱非常复杂,华桂明要求吴晶把曲谱背熟,而吴晶却仗着模仿力强,不肯背谱,结果吹出来的曲调就成了四不像。华桂明无奈之下,就天天盯着她,给她设置了很多条条框框。每天华桂明遇到吴晶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练过了没有?”最终,吴晶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靠着背谱,慢慢学会了长笛、竹笛、单簧管等多种乐器的演奏技巧,同时也在音乐中渐渐找到了自信与快乐。

 

  然而,就在吴晶音乐之路越走越宽的时候,她迎来了一次人生的抉择。2001年,吴晶在短跑上的潜力被省队教练发现,在音乐与体育之间,她选择了后者,从扬州转到了南京盲校,开始了一边读书、一边训练的生活。在这期间,华桂明依然牵挂着吴晶,隔三差五打电话给吴晶,谆谆善诱,鼓励她不能放弃对乐器的喜爱。而吴晶对恩师的教诲也深埋在心底,默默地努力着。不久,吴晶在全国第六届残运会上一举摘得了100米和4×100米两枚金牌及200米铜牌时,她最先想到的人就是华桂明。后来,吴晶的百米跑速度也越来越快,一直跑进了雅典残奥会,入住雅典的奥运村后,吴晶就给华桂明打来了越洋电话:感谢恩师在她成长道路上的陪伴与指导。

 

    看着盲生热爱音乐,幸福更绵长

 

  2008年,扬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盲人管乐队33名孩子被选为北京残奥会开幕式演出方队成员,这个方队共60人,而华桂明作为33名孩子的指导老师,也当选为这个方队的指导老师。此时,华桂明面临着一场新的挑战:这60名孩子来自不同地方,演奏水平参差不齐,虽然都有乐器基础,但在一起共同演出,难度可想而知。

 

  面对这样一个队伍,华桂明首先需要调整乐器。由于人数限制,不少孩子不得不改吹别的乐器。而盲人记曲谱更是难上加难,加上曲子是新写的,华桂明不得不反复唱谱,帮助孩子们记忆。好在对这种特殊的训练,华桂明早已习以为常。在奥运会之前的几十天里,华桂明主要指导孩子们训练磨合默契程度和提高演奏水平。在枯燥的训练时间里,孩子们曾被邀请到智利大使馆等一些场合演奏,获得了很高的评价,这大大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也增加了华桂明的信心,最终,他们在残奥会的开幕式上表现出了自己应有的表演水平。

 

  面对这些荣誉,华桂明除了感到自豪之外,更把他们作为一种鞭策,不断探索培育盲童的新方法、新技术。华桂明说,从事特教,与学生的关系是亦师亦父母的。为了让盲童们理解曲子,利于记忆,他还要讲解历史、地理等相关知识。由于每个乐器声部不一样,一首曲子有十几种谱,还要不停地给他们唱谱、讲解,一首曲子从谱曲到上台演奏往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就是在这样繁琐、单调、重复的练习中,才练就了盲童们一个个的进步,登上更广阔的舞台。“你可以回味聋盲孩子给你做的卡片。你可以回味学生家长过年给你带来家里的农产品。而我每每看到那么多盲生热爱着音乐,热爱着这支乐队,还有什么幸福比这更绵长悠久。”

 

  “眼前的黑不是黑,你说的白是什么白,人们说的天空蓝,是我记忆中那团白云背后的蓝天,我望向你的脸,却只能看见一片虚无,是不是上帝在我眼前遮住了帘,忘了掀开?”这是华桂明喜欢的一句歌词,因为在这个特殊的群体里,他更能深切地感受到这个群体对光明的渴望还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如他诗歌中写的:但愿我是你的眼睛,我可以带你触摸小草的韧性,花朵的妖艳,落叶的缤纷,雪花的妩媚;我可以带你去看祖国的大好河山,领略江山的多娇;我可以手把手地教你穿针引线,让你绣出你心中最美的憧憬;但愿我是你的眼,我可以让你看到人世间一切,使你学会感恩、正直、善良、责任;可以带你去知识的海洋里去遨游,可以帮助你们学会生存、生活。但愿我是你的眼,我可以让你看见整个世界的光明——用耳朵聆听光明、用心感受光明。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