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治疗师刘志斌用“音乐处方”帮病人战胜心魔
“One、two、 three, go!啪啪嘭、啪啪嘭……”10个病人分为两组围坐一圈,刘志斌站在圈中央,两手分别示意两组病人敲打他们面前的非洲鼓,身体随着病人响起的音乐扭动。
这是深圳市康宁医院康复科音乐治疗师刘志斌正在对患者进行“鼓圈治疗”。音乐治疗主要针对哪些患者?音乐和乐器的选择有何讲究?当音乐治疗师是怎样的体验?近日,记者采访了刘志斌
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科学的干预过程,并不是听听音乐这么简单。在音乐治疗中,音乐是桥梁,有了治疗师的引导,患者才可能跨过桥梁,去认识、接受和战胜自己的心魔。
——刘志斌
音乐治疗课都做些什么?
患者参与并倾诉,治疗师观察与记录
5月12日上午,记者走进了康宁医院康复科的“音悦坊”,刘志斌正在为病人进行音乐治疗。这些病人中包括抑郁症患者、躁狂症患者、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
前文提到的节律训练结束后,“鼓圈治疗”第二个环节开始。刘志斌和病人围坐一圈,他第一个打鼓,最后的一下,他敲在了右侧病人的鼓上。于是,每一个病人都学刘志斌的样子,最后一下打在右侧的人的鼓上,进行“能量传递”。打完一圈后,刘志斌开始让病人分享,你认为这一轮的训练为什么要用鼓,你从鼓声中听到了什么。个别病人特别踊跃,有的说鼓能鼓舞士气,激励自己早点出院,也有几个患者特别沉默。刘志斌课后告诉记者,这个环节主要目的是提高患者的表达能力,让他们自信起来,最终提高病人的社交能力。
接下来是“音乐想象”环节。刘志斌关灯,请病人按下沙发按钮,调整沙发靠背,找到一个最舒服的姿势。刘志斌敲了一下形状和声音都像木鱼的无忧鼓,请病人调整呼吸,调整身姿,闭上眼睛。他又敲了一下无忧鼓,请病人吸气、吐气,“吸气时把不开心的事情聚集起来,吐气时把它们都吐出去。”刘志斌最后一次敲无忧鼓,在宁静的氛围中,他用缓缓的声音,请病人感受治疗室中各种设备的位置……接下来,刘志斌播放音乐。音乐缓缓响起,他开始引导病人想象:想象你走在一条小路上,小路的两旁有什么,你是一个人还是旁边有人,你看到什么,闻到什么,你想去什么地方……
一系列的音乐想象之后,刘志斌开始引导病人说出自己的感受。一位活跃的中年女患者说她感到时间过得很快,另一位患者说她想起了小时候家乡的小路。刘志斌请一个年轻女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这个女孩子一开始不作声,在刘志斌的鼓励下,她一边拨弄着自己的长发,一边断断续续地说,她感到既孤独又温馨。现实中哪些事情会让你感到孤独,哪些事情会让你感到温馨?在刘志斌的引导下,女孩子说,自己做事情的时候很孤独,和家人团聚的时候很温馨。
最后一个环节,刘志斌弹着吉他,和病人唱起了旋律简单的《再见歌》,“再见,我们下次再见”。
刘志斌介绍说,一个患者通过医生和心理测验室的评估,确定是否需要音乐治疗;刘志斌据医生诊断为病人开“音乐处方”;音乐治疗可能是团体课,也可能是一对一;一节音乐治疗课40-60分钟,内容包括《你好歌》、音乐热身、律动训练、音乐治疗基础等;下课后,刘志斌还必须回看录像,结合自己课上的观察,从病人与其他患者的身体接触、表情、眼神交流的情况,评估病人的状态,并据此制定下节课的目标;一个音乐治疗的疗程一般是10次。
“音乐处方”怎么开?
随时调整,不同患者需要不同的音乐
下课了,刘志斌拉开窗帘,室内变得明朗起来。其中有吉他、非洲鼓、沙锤、电子琴、铝板琴、无忧鼓等乐器,还有一套播放音乐的设备。
刘志斌说,“音悦坊”有大大小小几百种乐器,他经常从患者选择的乐器及其演奏乐器的情形,评估患者的情绪。他举例说,选择铝板琴的患者往往感情丰富,而选择沙锤这类乐器的往往情感单一。
接受音乐治疗的患者来自该院各个科室。刘志斌说,不同患者需要不同的音乐,比如躁狂症的患者,他一般会选择比较舒缓的音乐。但“音乐处方”并不是刻板的,在进行音乐治疗的时候,还必须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作出调整,防止二次伤害的产生。他举例说,曾有一位学生患者在听某段音乐时,就会想起父母对他的家暴,这时,“音乐处方”就必须调整。
除了抑郁症、躁狂症、精神分裂症患者,刘志斌经常治疗的还有患有老年痴呆的患者。他说,康复患者由于疾病恢复时间长,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容易产生倦怠、消极、紧张的情绪,音乐可以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和积极性。
当音乐治疗师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从中感到“开心”和“骄傲”
当音乐治疗师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刘志斌的回答是“开心”和“骄傲”,因为经常可以看到患者在进步。刘志斌说抑郁症患者认知能力高,一般都比较拒绝沟通,拒绝与治疗师建立关系。曾有一位拒绝交流的重度抑郁症患者,因为刘志斌唱了一首《外面的世界》,打开心扉,分享自己被父母家暴和冷落的经历。有了交流,接下来的治疗便顺利得多。还有一位躁狂症患者,因为在接受音乐治疗期间喜欢上吉他,慢慢学起了吉他,康复出院后竟开了一个吉他培训班。
是否有过挫败感?刘志斌说,挫败感谈不上,但音乐治疗一开始不被看好,费了大力气才渐渐让人接受。该院康复科建立于2012年,刘志斌2013年大学毕业后就来到这里。刚开始,病人、病人家属、甚至一些医生都质疑:听听音乐病人就能康复? 刘志斌说,“其实,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科学的干预过程,并不是听听音乐这么简单。在音乐治疗中,音乐是桥梁,有了治疗师的引导,患者才可能跨过桥梁,去认识、接受和战胜自己的心魔。”同时,音乐治疗只是康复治疗的一部分,医院的康复治疗还包括画墨坊、厨乐坊、健体坊等,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帮助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资料显示,音乐治疗师专业上世纪四十年代就在美国出现,而我国最早的音乐治疗师专业设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但一直是个很小众的专业。刘志斌为什么会走上当音乐治疗师的道路?刘志斌说自己从小学音乐,学过吉他、钢琴、笛子、非洲鼓等,有较好的音乐学底子,上高中时,曾在网上搜索到音乐有助于自闭症人群、脑瘫患者等的康复,渐渐对音乐治疗师这个专业感兴趣。后来他考上了江西中医药大学音乐治疗专业,课程包括音乐学、心理学和医学等方面的内容。在大学期间,他也接触了自闭症患者、肿瘤患者、死缓犯人等的音乐治疗,最后发现自己对成人心理康复比较感兴趣。因为有过许多的接触,他很快适应了现在的工作。
据康宁医院康复科主任张春玲介绍,音乐治疗在国内处于发展期,在综合科和精神专科均有应用,常用于音乐止痛、临终关怀、心理康复等,但目前音乐治疗专业属于教育序列,在国内还不能注册为音乐治疗师。在国外,尤其是美国,音乐治疗已经非常发达。张春玲相信,国内的音乐治疗也将蓬勃发展,越来越规范。据介绍,目前康宁医院有两名音乐治疗师,实践证明,音乐治疗有其独特的作用,未来康宁医院坪山总部启用后,康复科还将引入更多的音乐治疗师。